第一百章 自我与社会(全书完)(1 / 2)
离开了食堂,林行知直奔图书馆。
有了昨天的铺垫,林行知完全不打算回教室了,还是图书馆来得方便。
刚来到昨天的位置,林行知却是瞅到了顾清越的身影。
此时的她正聚精会神的坐在电脑前。
林行知佯装路过,不动神色的瞅了几眼。
“写代码?”
林行知脸上闪过一丝疑惑。
顾清越仿佛听到了林行知自语,回过头看了一眼,淡然的说道。
“心理学,可不是看几本书那么简单,它包罗万象,我们能从认知心理学中学习感知觉和认知体系。从神经学上了解承担思维功能的大脑结构。从社会心理学上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听着顾清越的长篇大论,林行知莫名觉得顾清越的这番话,别有所指。
不仅如此,她的态度也有些微妙的变化。
“你想说什么?”
林行知沉声道。
顾清越笑了笑,转过身敲了几下电脑。
“这几张MRI图像,应该是你的吧?”
林行知近身看了几眼,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杰伊教授的合作对象跟你是什么关系?”
“那是我爷爷,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杰伊教授提到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才是我所感兴趣的。”
“什么?”
“冥想与大脑可塑性。”
听到这儿,林行知来了兴趣,难不成顾清越对冥想也有所涉及?
然而,顾清越并没有谈到林行知感兴趣的话题,非常生硬的转移了话题。
“你如何看待心理学中的心理辅导治疗?”
林行知皱了皱眉,完全没有理解顾清越的想法。
顾清越似乎也不在乎林行知有没有做出回答,自顾自的说道。
“心理治疗和社会关系的建立,都是对个体的尊重为伦理准则,以「你的存在本身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为前提,对当事人进行尊重和接纳,这是心理辅导专业的基本伦理原则。
“心理辅导师在具体干预中所采取的每一步介入方案都需要当事人自主做出选择、自主决定是否继续接受心理治疗的流程要求,实际上都是对个体人格的神圣性的具体化。
“结合专业伦理与现实两大维度,人的心理,呈现出了双重身份。
“一方面指向神圣性,成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这也意味着须保持心灵的本来面目,以及无法对其进行人为操控;
“另一方面,心灵又容易遭受伤害,需要预防和保护,似乎如身体一般具有了某种实体性,呈现出“物化”状态,是一种可被操控的对象。”
林行知沉默了好一会,才问道:“你的意思是?”
“吉登斯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有关生活规划的方法论:多数心理治疗以实现控制为目标,但又能够在个人自决的意义上对自我反身性投射加以解释,并确认个体生命周期与外部道德约束之间的分离。
“换言之,心理治疗意味着解放个体,在一定意义上是从家庭、社会等共同体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寻求自我独立的表现。”
林行知笑了笑,说道:“所以,心理学知识将人从道德、习俗以及各类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达成自我实现的一种路径。”
“原来如此。”顾清越喃喃自语。
“我认为的心理学,便是帮助个人不受各种社会角色的强制性限制,实现真正意义的「个体解放」!”
林行知的语气很是郑重。
顾清越沉默了片刻,说道:“你这种心理学观念,几乎否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家庭观念。”
“亦有何不可?”
林行知正色道:“传统的集体主义,以家庭或群体为单位,抑制自我意识,压制自我表达。上次的辩论赛的局长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他们会感到疑惑、甚至愤怒。
“他们感知不到自身所处的文化,正如鱼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般。”
顾清越笑了,那面容宛如神使。
“那么,作为以「自我」为中心目标的你,是否又感受到自身所处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