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零阵亡(2 / 2)
“殿下,遵照您的指示,战场打扫得很彻底,一支箭簇也未遗漏,魏军阵亡将士都是裸体入葬的。”
萧绍瑜点点头:“别小瞧这些染了血的衣裤,好好洗洗、补补还是能穿的,给战士们一人留一套,其余的回师后移交屯田署,给屯田堡的乡亲们发下去。”
此战乃济阴军改制成军后的立威之战,萧绍瑜言明不留活口,除了元景隆近乎只身逃离,阵斩魏军近万。
去了济阴军将士留下1500套衣裤,尚能解决8000余屯田堡乡亲的无衣可穿的窘境。
无衣可穿不是什么稀奇事,后世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广大农村还有一家人就一套衣服的情况,何况是生产力不发达、战火不熄的南北朝呢。
萧绍瑜发现这个问题,是在视察预备役大练兵、走访烈属的时候。
当时,预备役战士需要操练,肯定是要穿衣服的,走访中萧绍瑜很少看见女性堡民,看见的基本都是家中没有男丁的。
就此他询问了随行的各级堡长,方知问题出在缺少衣服上。
因为蚕的生长周期短,一般约为56天,目前已进入吐丝阶段,故生丝收购在即。
但生丝是织锦的原料,普通堡民可是穿不起锦服的,他们是布衣的最大受众。
布衣的原料棉花,则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在130~140天,堡民想用自己家地里长出的棉花织布,还需2~3个月的时间。
由王府出资从市面收购布料,然后由堡民中的妇女裁布制衣,萧绍瑜考虑过这种情况。
然因耗资太巨,他没有付诸行动,从那时起,他便将主意打到了魏军身上。
“殿下,战士们都有一套衣服,暂时不缺,还是优先发给乡亲们吧。”
栾云是抓政治工作的,对战士们家中的情况了解得很多,他知道堡民更需要这批衣服。
萧绍瑜想了想,缺少衣服势必影响堡民投入生产,尤其是生丝收上来后,他要着手开办织造作坊,总不能让妇女裸体工作吧。
“好吧,按你说的办。”
萧绍瑜从谏如流,继续询问周盛:“此战,你们团伤亡情况如何?”
这是萧绍瑜最关心的问题,他珍视每一名战士的生命,不论是在睢陵军校,还是在政治训导处,他都多次提到战损率的问题。
周盛常年在军中摸爬滚打,与基层战士有着很深的战友情,他也不愿看到战友过多阵亡,尤其是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生死之战另当别论。
“此战全团零阵亡,半数负伤,基本都是轻伤,经随军郎中及时医治,很快便可康复。”
周盛从容回应,一旁的栾云补充道:
“此战魏军准备不足,没有大型攻城器械,我军则防御设施完备,备战充分,战术得当,压制魏军远程弓弩,且未近战,故能做到零伤亡。”
长枪手、刀盾手对攀梯而上魏军的攻击,栾云没有将之算作近战,他心中的近战指的是两军平地交锋,像近卫第1团那样。
零阵亡听着很不真实,却是真实的发生了,栾云说得没错,他们团是占了地利的优势达成这一壮举的。
萧绍瑜欣慰说道:
“此战我军占据大义名分,是为天时;本土作战、预设战场,是为地利;上下同欲、保家卫国,是为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方有此壮举,将此战例认真总结,这是本王不打无准备之战军事理念的最好诠释。”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夜巡营垒,济阴现役第1团团长周盛汇报本团零阵亡,团政委栾云剖析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