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对秦之策(2 / 2)
廷理熬闰这是将武关会盟的罪责,都扣在了子兰的身上,明确的告诉南太后,纵然是子兰归来,也不可能会被受到重用。
他的话可代表景鲤,也可代表令尹,代表楚国群臣。
南太后不言语,只是那腮帮子能明显看到在鼓起,她这是被气的咬牙切齿,却不能当堂发作。
“哈哈,可据我所知,当年一力赞同去往武关的,也有令尹,既然父子情深,那何不也是君臣情深,着令尹去往咸阳陪伴楚王槐呢?”
这武隗也是胆子够大,直接指着景鲤,这无疑是要撕破脸了。
“玉尹好大的胆子!”
未等到景鲤发话,南太后却已是勃然大怒。
“景鲤为国操持,当时与秦会盟,也是有利于我楚,谁能想到秦人既然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南太后又接着说道。
由此也可得知,在这一场争锋中,南氏就一直处于弱势,除了监国之事外,太后得罪景鲤的事也不敢干。
“太后英明,楚王槐与公子子兰被扣下,全因秦人无耻,不过既知秦人无耻,那我楚断然不可与秦人交好,若派遣使者去往秦国,这不正是交好之意?”
廷理真是个机灵且咄咄逼人的人,接着太后的话题就一直往下说,直接将南太后所有的后路给封掉。
这下南太后是更加愤怒,坐在他旁边的熊横都能清晰的听到,那急促的呼吸声音。
稍作平复之后,她又是将视线落在了景鲤的身上:“我楚国国事,都在令尹身上担着,此时老妇人想听听令尹是如何说,眼下这局势,也唯有令尹看得清呢?”
语气平缓,但在熊横看来,这已近乎于哀求。
南太后强硬了两个月,终于在这件事情上向景鲤低头了,可见她的软肋是在哪里。
景鲤听闻,从长案后慢慢的站起来,之后又站到中央,先是朝着上首楚王与南太后行礼。
“启禀太后,老臣也以为廷理言之有理,公子子兰暂且不必回国,依老臣之见,秦人也定然不会伤害子兰公子,太后至多也就是多等些时日呢!”
赤裸裸的拒绝。
派遣使者去往秦国,此乃是国事,多在景鲤所掌,太后虽是监国,但最大的作用也就是投一下反对票,控制楚王提拔个人。
派遣使者这种事若是遭到群臣的反对,将很难继续下去。
熊横注意到,南太后将目光落在屈原身上,似乎是忍了许久,那句话终究是没有说出来。
看来她也是清楚,如今的屈原刚刚被启用,声势不足,其二,屈原待她如何,她也吃不准,倘若屈原说了反对她的话,那朝中所有臣子必然知道,楚王并非是完全忠于他。
那就让屈原给众臣当靶子,私下里与他们去斗吧。
“也好,就听令尹的话,不知对那秦国使者冯章,该如何处置呢?”
“启禀大王太后,臣有一言。”
人群中站出来的,正是三闾大夫屈原。
此刻的他,正与景鲤站在一条线上。
“大夫请说?”
“秦人虎狼,不嗜血肉,焉能死心,使者冯章,乃是小道,如何御秦,方才是大道,只有大道定了,小道才有方向。”
“于大道方面,我楚已是选择了连齐之策,派遣使者屈甲携带重礼,去拜齐王,如此必然是恶了秦国,以秦人之秉性,来年春必然行大军攻伐我楚国,我楚国应早做准备,早做抵抗。”
“大道即是如此,那区区一使者冯章,便不足味道,是扣,可表我楚与秦人征战之决心,是送,也可昭示我楚人之勇气,不惧秦人也!”
屈原这一番话,可谓是极有远见。
楚国朝堂各方势力交错,造成了行政十分的低效,现如今熊横即位已有两月,却每天忙于内斗,终于是有人将视线落在这上面来了。
闻之,太后微微色变:“那不知有何办法,可避免与秦军一战?”
若战,则楚军多半必败,败则必会四人。
南太后是流血都流怕了,显然是不想战争。
“秦人所求,远不止我楚国黔中、巫郡,更是想要我楚上庸、鄢城、郢都,要想避免一战,绝无可能!”
屈原斩钉截铁的说道。
他是楚国朝堂上,最先认识到秦人威胁的那一批,后面的事也如他所说的一般,秦人启用白起后,楚国的国都就被攻破了。
南太后沉思不语,众臣皆等她回答,这时候一个声音弱弱的问道:“那寡人的两位老师以为呢?”
楚王与南太后一般,似也是有些许的惧怕。
两位老师,当然就是昭雎与景鲤了。
“大王,臣也以为此一战不可避免,不如早做准备。”
昭雎抢先说道。
在抗秦之事上,他还是挺积极的。
“大王,老臣也当如此认为。”
都到了这时候,景鲤自然也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楚王回身望了一眼南太后,却见她依旧闭口不语。
在这点上,这个女人比之秦太后远矣,只懂得内斗,在这些事情上,却拿不定主意。
“那三闾大夫之见,该如何抗秦?”
“回大王,抗秦当用合纵也,齐人虽盟,可距离秦国却在千里之外,只能制衡,而无法出兵。而三晋之国,则在秦人身侧,常年与秦人相争,大王不如派遣一使者北上,游说三国抗秦。”
“若是能成,我楚则主动出击,于函谷关之外集结大军,攻伐秦国,使得秦人再无心攻我楚也,再若是联军有所成,攻破函谷关后,大军了可至关中之地,陈兵于咸阳之外。”
果然是这一招。
如今之秦国,山东诸国若要想胜,就唯有合纵了。
只是据历史记载,这场争斗各国并未出兵,就只有楚军被秦军斩杀了五万,楚国这几年来,已经将自己与周边几个国家的关系给搞臭了,否则也就不会有几年前的垂沙之战,大家联手来打楚国了。
“两位老师也以为可吗?”
楚王没做决定,再问向两人。
“大王,老臣愿举荐一人为使者,北上出使诸国。”
景鲤直接在此推举起人选来。
熊横心中知道,最合适的人选就该是屈原,可屈原这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对他夺权不利,更何况太后也要留着他在郢都,对付景鲤呢。
“不知是何人?”
“咸尹郑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