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家谈(1 / 2)
“司马君实司职西京御史台,鸣泽你去拜访他恐怕不太好?”王元犹疑着。
毕竟司马令的身份不一样。
姜桓笑得平和,对王元,王彪解释道,“司马君实司掌西京御史台,侄儿身为监司,上门拜会本来是有些不妥当。不过……他毕竟是司马君实,侄儿既然身为相公弟子,前去拜会,当不虞被人误会。”
他需要去见刘宗周,他也必须去拜会傅弼,还有范镇等一干身在洛阳的开国致仕老臣。这些元老,不论姜桓想见或不想见,依礼数他都该去拜会。
先来见二王,只是因为王舂对他有半祖之亲,放在第一位,不会让一干致仕老臣认为姜桓失礼。可是若是他始终不去拜见那些老臣,京城里面的皇帝,看好姜桓的杨嗣源,都要以为姜桓崖岸自高、不会做人了。
唯独司马令,却是姜桓不需要见,且因其司掌西京御史台,也不该特意去拜见,但他却想见上一面的。
倒不是因为来自于后世的记忆。那些记忆之中,有关司马令的,除了是燕王一朝名臣,就是《齐书》了,这位司马君实靠着这本史书成就“小史公”的称呼。
而是这些年来,姜桓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对司马令有所了解后,因此而产生的兴趣。他想登门去瞧一瞧,看看司马令到底是何样的人物。
自家的师长对韩琦、傅弼、刘宗周都不是很看得上眼,唯独对司马令,却是看得极重。
张太虚的那封《答司马谏议》,可谓是变法的宣言和号角。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几个排比句如同床子弩射出的一枪三剑箭,一记一记的扎向旧党的心窝。
这短短几百字的文章,张太虚将他绝于世的文采挥洒得淋漓尽致,姜桓至今都能背下全篇。看看在正文中的最后一段‘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安石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安石之所敢知。’此等煌煌雄辩之言,尤其让姜桓激赏不已。后来他受到监安上门的郑侠弹劾,上殿自辩时,也顺便借鉴了一下。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张太虚能写出这一篇佳作,全是靠了司马令几封信的刺激,韩琦、傅弼和刘宗周可都没有一个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