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青苗之法(二)(2 / 2)
李利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因为这个时代,文盲太多了。根据《剑桥中国史》和《民国教育史》的资料,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的文盲率都还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而那些认识字的百分之二十,里面好多只认识几百个汉字。放在二十一世纪,都只能称为半文盲。所以在汉朝的这个时候,教育落后,绝大多数百姓只知道听、说,但文书布告上面的字,却是一律不认识,得要有专人来讲解才行。以前讲解布告上的政策,那是三老、游徼、啬夫们的事。但青苗法事关重大,李利不放心。怕下面有人弄鬼做手脚,所以也只能自己这边派人下去了。
另外,青苗法,李利再三强调,不把这个事情当做政绩考核,严格限制强行摊派。谁敢搞强行摊派,就地免职。
至于利息的话,暂时定为百分之十五。也是分春夏两季发放,夏、秋两季收回。正月和五月放贷、六月和十月收贷。但这规矩并不是死的,常例是如此,但也有特例,比如有人要借长期的也行,宝兴钱庄可以办理最长期限为三年的借贷。而如果百姓实在还不起,宝兴钱庄则会根据具体调查完的情况,把报告提供给李利,让最高层来决定,是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还是没收百姓的田地财产或者是让他以服役来抵债。
可以说,李利的政策,比起王安石的青苗法,充满了弹性。而给百姓留下了足够的腾挪空间。
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两个人的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王安石想的是要挽救北宋的财政,延续北宋王朝的生命。李利他并不缺钱,他想的是如何尽量惠及百姓,然后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美好家园。李利那是把青苗法当作慈善来做,只要不亏本就行,他希望以此来收获民心,最大程度的让百姓以后一直跟着他的脚步走。
所以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到最后政策施行下去,收获的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
很快,三郡常平仓就陆续建了起来,而后随着人员的到位、培训,青苗法就正式亮相三郡了。
只见三郡各处要道、亭邑乡聚之间,都有专人在敲锣打鼓,把百姓号召起来,然后向他们开始训令。
为了让百姓一听就明白,李利亲自指示,让把青苗法的政策写得尽量直白,所有修饰的文辞都通通去掉,全部用简单通俗的大白话写就。
李利在并州、河东的威望非常不错,得益于他大量减免口钱算赋,又鼓励嫁娶生育,分发田地。现在一听说李将军有新的政策,百姓们马上就放下手头的活计,呼朋唤友,一起结伴来到亭前,听差吏讲解分明。
这一听,就听得沉迷进去了。
并州很多百姓都是新附的流民,身上无债一身轻。可当地百姓却不一样了。谁没个闹饥荒的时候。闹饥荒的时候,谁身上没点债?
一听说现在官府可以借贷,利息远比富户们的低,百姓们顿时就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