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青苗之法(二)(1 / 2)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这世界上都有人敢刺王杀驾。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利把各种可能性都想到了。
今天的会议,李利主要就是想把青苗法给自己的班底通一个气,然后把河东、并州的大族给拉拢过来站在自己这一边。
像王凌、裴潜等人都没有意见了,其他人自然更加不会有意见。荀攸、贾诩、钟繇他们的家族不在并州与河东;徐晃、张辽等人比起文官来,更加好解决。他们的忠心来得更直接些,而且李利待他们更是不薄,赏赐不断,宝兴钱庄的股份也让他们持有。所以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会议一致通过常平仓新增赈济、借贷功能之后,李利就把借贷功能,也就是青苗法单独拿出来与大家商量了。
想要做成一件事,提出想法很容易,但把想法完善,再不差毫分的施行下去,这就有些考验为政者的手腕和智慧了。
在座诸人,可谓都是一时之选,世之俊杰。李利想到的和没有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并且都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最后,会议决定,先于河东郡、太原郡和上党郡三地先试行青苗法。等达到预期目的之后,再向并州全境铺开。
河东郡是李利起家的地方,卫氏、裴氏、贾氏、柳氏都被他收服了,白波军已经被招安,盗匪也不见踪迹。可以说是李利麾下最好的一块试验田。而上党有钟繇,太原则是王凌的老家,又另有裴潜、张既等人在,所以这两地对于政策的贯彻实施,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其他诸郡,李利也就只能认全各郡太守、郡丞,下面的那些县令、县长,他都不太熟悉。所以暂时得先放一放,有时候事情操之过急,反而不好。不如等条件成熟之后再进行。
三郡设平准掾、青苗掾各一人,分别负责郡中常平仓和青苗货款的运作。于并州刺史府下设采风使,负责到各地暗访核查常平仓和青苗法的推广、施行情况。
常平仓先行运作,于并州及河东各县,设立常平仓,开始向民间收集谷物粮食。青苗法则由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官府与宝兴钱庄进行合作,于三郡全面铺开。
李利的要求是,不动则矣,一动就要动静闹大一点。一定要派专人,下沉至乡、集、村等基层单位,把并州的政策给百姓们讲明白。告诉他们这条政策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在哪里、找谁可以办理。所有的流程一定要让百姓们全部清楚、明白、消化。后续采风使下去,如果发现有乡邑还有不明白的,就一定要追究当地政策宣讲人的责任。
李利的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乡、县三老,之前都是选地方上德高望重能服众的人来担任的。可是到了后来,就慢慢变质了。德高望重的标准是什么?可能就变成谁有钱、谁人多了。到了东汉末年,乡、县三老,很多都是由当地豪强富户充当。要是还依靠他们去办事,尤其是让他们来帮忙推行青苗法,那不乱套才怪。
做事,一个是钱,一个是人。这两项管住了,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现在李利就直接绕开县、乡三老,让各郡青苗掾,平准掾直接下基层,直接与百姓对接,这样的话,在政策这一个环节,各地大户们就没有办法再继续糊弄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