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仙侠小说 > 唐诗剑诀 > 第117章 殊途同归

第117章 殊途同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穿成反派的金丝雀  朱氏  农女医妃是大佬  末世之银河护卫队  五毒魔君  狼性校草,撩够没  晋上卿  总统,霸爱成宠!  马小姐,本王咬定你了  死亡回忆黑岩 

唐高宗年间,达摩的第五代传人弘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目的是为了考验他两位高徒对佛法的理解,这两位高徒于是分别作了一首偈。

神秀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与慧能这两首偈,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对于如何修行佛法,神秀主张要勤坐禅,慧能却觉得没必要,这在当时佛学界可是属于离经叛道,他的依据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慧能的《六祖坛经》中。

《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可以归纳为“三无”:无相、无念、无住。

所谓“无相”,就是超越客观世界,因为诸相非相,你看见的相都是表相,都是虚妄,所以你要看破。这与《金刚经》的“无相论”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无念”,就是超越主观心念,换句话说,要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刻意为之,是一种积极但被动的心态,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比如泰山崩于前,不是要你不变色,你该变还是变,但是变完之后该吃吃、该睡睡,丝毫不受影响,这个便叫“无念”。

而这是不是便是与“道家”的清静而无为极为相似?

所谓“无住”,就是一种随缘的状态,这个不好理解,做一个比喻,就好像自己是一面镜子一样,万事万物都会映在镜子中,但是都留不下一丝痕迹,这叫做“用心若镜”,“无住”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但“用心若镜”,最初却是道家庄周曾提到。以道家的说法来解释“无住”的状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庄子·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但巧合的是,儒家的程颢、程颐和王阳明也同样有着类似的比喻。儒、释、道不约而同的都认为人心的修为应该要达到镜子般的境界,这却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再回至神秀与六祖慧能的佛偈来看,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树是空,明镜台是空,身心空,尘埃空,唯独没说那个“佛性”也空,他和神秀其实都认可佛性的存在,只不过一个说要逐渐唤醒,一个说要当头喝醒,然而佛陀却说“诸法无我”,既然“无我”,哪来的“佛性”?

但无论如何,佛教徒自佛陀那里提炼出了一个叫“佛”的东西作为永恒的存在,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坐禅还是不坐禅,本质上的逻辑都是通过“我”的修行来成为“佛”,换句话说,就是“佛我合一”。

而在儒家阵营里,我们同样也惊奇的发现,不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他们都是在苦苦地追寻那个“天理”,朱熹认为它在身外,而王阳明认为它在心里,尽管思路完全相反,但他们都奔向了同一个目标,叫做“天人合一”。

再如道家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可以说它们殊途同归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修仙:从蛊修开始崛起 妖:羽 考古修仙记 修真痞子林小疯 称霸从迎娶敌国公主开始 我在寻找前世今生 斩灵化影诀 极光界 太一传 从空间到世界,苟上千万亿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