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中学】(2 / 2)
那些师范学院学员们学好了,便传授给中学堂的学员们。
《历史》、《地理》已经用不着编纂,魏延也懒得像后世某些历史学家那样歪曲历史故意淡化异族对华夏的荼毒,便定下《史记》、《水经注》为《历史》、《地理》的通读教材,当然,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后面的历史则以《汉书》为参考书籍。等到时机成熟,魏延才会专门编纂历史和地理教材。
班固之后未写的历史,魏延则属意让蔡邕的关门弟子王粲主修国史,一直写到王粲逝世为止,在王粲编纂国史的过程中,魏延没有做任何干扰,他不学李世民,更不学后世的某些人,动不动就篡改历史,把历史当成任由权力打扮的婊子。
魏延因历史而生,所以在尊重历史这一点儿,任何帝王都比不上他,即便王粲笔下把他曾经满手的血腥罪恶写得入木三分,魏延也只是一笑置之。
魏延又联合司马徽、胡昭等人,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和《道德经》、《庄子》、《墨子》、《孙子》、《魏氏春秋》等诸子百家典籍里选择更复杂一些的章节,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成三本书,供给中学堂五年级到七年级作为最基本的课程,名字便称做《中学》,跟那个儒家典籍《大学》相区别开。
在中学堂毕业以后,又要经过一次残酷的淘汰考试,这次淘汰率更高,十比一,是因为中学堂之后,目前能够上的大学堂,只有一个中央大学堂,在中央大学堂课程学完以后,又通过毕业淘汰考试的都能有一个很光明的前景。
从中央大学堂师范学院毕业的就可以去做教师,教师通常兼任亭傅、乡傅、县傅,主管地方教化,很受人尊重,不比当其他官吏差,在待遇福利更有超过。
从军事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正规军做一个两长、副队长或队参,直接就是中武士以上的军衔,在同样功劳下,军事学院的学生获得提升的可能性更大,若是想留在地方,也可以去亭堡做亭尉或副乡尉,上升的空间比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行伍的军官更大,因为他们是魏延的学生。
从政治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地方的亭里做亭长、亭丞,少数优秀一点儿可以去做乡丞,他们获得上升的空间比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文官更大,基本上三年就能获得一次擢升的机会,原因很简单,他们是魏延的学生。
从技术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工部任职,或者在魏军的总装备部任职。
从文艺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礼部任职,或者在魏军的文艺兵团任职。
女子学院毕业的,可以去将军府或日后的皇宫做女官,可以去魏军的文艺兵团任职,也可以去小学堂或中学堂做教师负责乐艺的教学,当然更多的女子学院学生都选择回家相夫教子,魏延对此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至于那些世家子弟,多仰仗家世,多是去许都的太学就学,或者前去追随郑玄、管宁等私学,不屑于进入中央大学堂。
等到他们意识到魏延的强大,意识到中央大学堂学生乃是魏延门生之后,中央大学堂已经对这些世家子弟关闭进入的通道,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世家子弟应该入太学,中央大学堂是贫贱子弟的,世家子弟入了大学堂会辱没他们的身份。”
当然,才能优秀、品德高洁、与众不同的世家子弟,魏延还是会给他们打开方便之门的,当然这样的世家子弟是凤毛麟角了,且多跟家主的品行教育有关。
在搞中央大学堂的同时,魏延不想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弹,便安排了一些自己能够接受、才能品德都比较突出的做了县令、乡令,某些世家子弟甚至做了郡太守和郡丞,比如河内脩武人张范。
张范的祖父张歆曾经担任过司徒,父亲张延曾经担任过太尉,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本想将其女嫁给张范,但张范坚辞不受。张范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不追求官职,喜欢帮助穷人,家无余财,内外的穷人、孤寡都十分敬重。魏延对这样的世家子弟是很敬仰的,便委任他为河东郡太守。
中央大学堂各个学院的学制均是三年,入学的学员不限制年龄,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不论是十岁的还是五十岁的都可以入学,当然录取的名额都有限定,因为正规军政系统能够提供给中央大学堂毕业生的职位是有限的。
大学堂的大部分学员,他们都是五岁入小学堂,十岁入中学堂,十三岁入大学堂,十六岁就学成,通过毕业考试以后,就可以安排基层岗位,开始做没有官阶的小吏,再过两年,到了十八岁就可以授予官职。
魏延觉得后世上的小学、中学、大学学制拉的那么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学生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学没用的东西。
魏延确保的是下面的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所学的东西都是能够用得到实处的,那些暂时用不到实处也是基础学科,不像某些国家的政权为了粉饰太平,让学生多学一些没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