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戴言的观点(1 / 2)
在询议室中,无论是与戴言进行辩论的孟轲,还是在周边围观的齐王父子以及众稷下学士,听到戴言的反驳以后,大家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中。
这些人都是极为不解,这子偃乃是宋国的公子,丰邑的领主,地位尊贵,与底层庶民间乃是天壤之别,为何会对这底层庶民的生活如此了解?
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无论是齐王,亦或是众稷下学士,虽然大家都有接触过底层的庶民,然而若要说他们真的对庶民的生活有多了解,那绝对都是高看他们了!
像在场的众人,都可以称之为是这个时代的精英,精英中或许有同情底层庶民的人,然而他们所在学派的特性却决定了他们并不会真正的为底层的庶民说话。
整个天下,只有两个学派是例外:墨家和农家。戴言接受了墨家和农家的效忠,在丰邑的治理上也将这些墨家与农家的弟子派出去,他甚至还会亲自去观察庶民们的生活,外加他有后世作为平民的经历,他才能够对底层庶民的生活如此了解!
孟轲虽然早年生活有些艰难,然而他毕竟是贵族之后,也没有真的沦落到需要亲自种田的地步。因而虽然他身上有着儒家最为可贵的务实精神,然而碰上了墨家和农家这种直面最底层百姓,最直接的了解底层百姓需求的学派,他在务实上败下阵来,也是理所应当了。
而戴言能够击破孟子所提出的这套理论,除了他比孟子更务实以外,其中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在于孟子或许是天才的政治哲学家,然而他却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柏拉图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一样,柏拉图构建出了理想国。而孟子也是构架了这种完美的自然经济模型,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广大地区的经济大体就是按照孟子所提出的模型在运作。即使有些朝代部分地区经济发达,乃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在整个中国最广大的地区,却依然遵循着这种自然经济的模型,却并没有超出孟子所构建的框架之外。
然而无论是柏拉图,亦或是孟子毕竟不能算是正式的经济学家,因而孟子所提出的这套自然经济模型,以达成王道为目标的治国理念,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理想。不说其难以真正实现,其中的漏洞其实也是非常多的。
戴言在后世好歹也还是正式的学过经济学,在对经济的理解上他还是要高过孟子的。找到其观念中的漏洞,再用事实来将其击垮,对戴言来说并非难事。
而对于戴言来说,击败儒家势在必行!在以儒家为主导的华夏文明里,整个思想界都是以农业为主导,又如何能够使华夏文明由农业文明进化成为工业文明呢?
当戴言孟继续思量间,孟轲打破了沉默,他问戴言道:“那么公子以为应当如何治理邦国呢?”
在孟子看来,他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法,被对面的公子否决了,这就是对面的公子在攻,而他在防守,这让他天然处于劣势。如今,他反过来向对方提问,那么就是他在攻,而对方在防守了!
戴言对此却是丝毫不惧!他直截了当的说道:“治理邦国,当然是要使邦国强大。三代之治,天下繁盛,国家强大,靠的是天命吗?非也!以小子看来,三代之治,靠的仍旧是人治!
以在下之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一个邦国,丘民是最多的,也是最难以收服的,因而,得乎丘民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以小子之见,要得庶民之心为己用,就必然要使庶民们生活得更好,即是国家的治理要符合庶民们的利益。一方面,要使庶民们生活富裕,令一方面,就要保护庶民们的财富不受侵犯。
治理邦国,其实是有选择的。而要使庶民生活富裕,在下以为有两个办法:一个乃是带领庶民们掠夺他人之财为己用,另一个就是发展生产力。
而保护庶民的财富不受侵犯,也要做到两方面,一个就是君主要克制自身的欲望,不随意的侵犯庶民的财富;而另一个就是要保护庶民的财富不为他国所掠夺。
国人富裕以后,就必然爱惜家园,他们爱惜家园就会知道尊敬君主,畏惧刑罚,如此庶民们就容易治理了。有了富庶而又尊上畏刑的国民,国家又何愁不强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