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微服私访(上)(1 / 2)
看着一辆辆马拉战车从眼前经过,李积称赞道:“这种战车运货量大,比一般的马车强多了,也比一般的战车厉害,遇敌之后可以迅速结成防御阵地,唯一的缺点就是对道路的要求高。”李治点点头,“你对御林军怎么看?”
“很不错,如果到战场上去厮杀几趟,见过血,就是一只精锐。只是这种练兵方法太耗钱,朝廷不一定能负担。”李积苦笑道。
说到朝廷没钱,李治也是苦笑。唐九郎敢大手大脚练兵,那是因为他搂钱也厉害,而且御林军基本盘比较小,随便他折腾。李治不一样,整个大唐都要操心,棉甲出来,北方的军队都吵着要换装,南方也要冷锻甲,弩弓要全部改装,就是这一块也应付不了。
想起棉甲李治就堵得慌,兴业公司只占有纺织厂的二成股份,大头都给唐家和昭武九姓、山东世家瓜分了,将来要对辽东用兵,需要的棉甲太多,这些钱难道都给他们赚去?简直岂有此理。不过棉布是民用产品,你还真没话可说。问唐志要纺织机,他说要占二成的股份,这是抢钱啊。
校阅仪式结束,过来参观的家属都离开,大家都非常兴奋,御林军的军乐队真不错,那个分列式也很好,过了一把瘾。那些武勋家族的弟子们都满心苦涩,当初唐志领着自己的兄弟操练的时候,他们还讥笑,没想到一年过去,这些人都升官了。御林军扩军一万,将来扩军5万,这些人手下都要管着几百号人,过几年一个校尉少不了,没见唐九郎现在是中郎将了吗?要如果在翊卫,要想升到校尉这个位置,除非战场立功,如果论资排辈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围观的群众走后,接下来就是阵法训练,因为人数少,战阵以排为单位,军号、指挥旗、军乐队在战场响起摇动,杂而不乱。部队聚散分合,如臂使指,一会儿结成一个大阵,一会儿分成六个小阵,进攻时战阵如海浪一波一波次第向前推进,后退时一队一队依次撤离,互相掩护,井然有序,期间还有各种小阵如鸳鸯阵、七星阵的演练,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这个怎么样?”李治问。
“很不错,三个月时间就能把战阵演练到这个地步,真不容易。大概御林军的队列训练法是很重要的原因。”
李治点点头,“把队列训练推广到全军。”
“是。圣人,那个鸳鸯阵也不错,两军混战的时候,可以让小股战士互相配合,这样比单打独斗有效多了。”
李治点点头,“这个提议很好,一并推广。”
“是。”
战阵之后就是400米障碍,400米障碍训练场由8个障碍物和一条100米跑道构成。障碍物依次为:跨桩、壕沟、矮墙、高板跳台、水平梯、独木桥、高墙、低桩网。分为正向通过和反向通过,因此全程需要通过16次障碍物。
谈论起400米障碍,老兵会说:宁跑五公里,不跑四百障。400米这个距离是轻武器交火时能够有效杀伤目标的距离,这一段是最危险的。正所谓:你虐我千万遍,我待你如初恋。400米障碍跑虽然难,但一直与武装5公里一样被奉为经典,也一直是震旦军人的骄傲。
400米障碍跑新的标准按年龄划分,24岁以下2分35秒内及格,2分20秒内良好,2分05秒内优秀。有种说法是根据进攻方炮火准备的时间,以及敌军反应过来还击的时间来评定成绩的。如果在此时间段没有通过400米障碍的,被敌军火力歼灭的可能性越大。
唐志在御林军推广400米障碍,也是为了加强战士的单兵素质,特别是在打乱建制之后,战士的战斗素质就能发挥主导作用。鸳鸯阵、七星阵等一些小阵就是混战的时候用的。
对于400米障碍,李治和李积看得目瞪口呆,这也太夸张了,不就是一个大头兵吗?需要练成这副模样,将帅的亲兵也不过如此。在两军交战中,斩将夺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因为旗手也好将帅也罢,都是有最精锐的亲兵护卫的。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都是吹的。
李治回到皇宫,召集大臣商议办军校的事情,李治被唐九郎的御林军刺激了,全国范围不行,咱们搞一个军校总可以吧,据说御林军军官学校明年要招收第二批,咱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御林军网罗人才。
李治的提议得到大臣们的一致拥护,建议成立讲武堂。文有国子监,武有讲武堂,文武不偏废,这才是治国之道。招生的范围也是全国招生,将来搞武举。老帅们有点忧虑,现在军队的军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门荫,搞军校等于把门荫废除了,家族的子弟都要往军校钻了。
还有就是兴业学校的新的教科书,算术、地理等等,也要纳入官学范围,按照唐九郎的说法,为官一方什么都得会,将来安排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不会新学可不行。还有就是那支军乐队,要让他们给朝廷训练一支出来。
皇上检阅御林军的消息在长安城传开,引起巨大的轰动,唐家镇的人都倍感自豪,去年唐九郎在咱们这里练兵,我们早就知道他会有大出息,你看看咱们唐家镇,一年多时间,变了大样,唐九郎就是善财童子下凡啊!
现在唐家镇到长安城正在修路一条水泥路,据说这条路修好之后可以并排跑四辆四轮马车。现在春节即将来临,路上进长安的商队络绎不绝,都是各大商家为了过年准备的年货
一辆豪华四轮马车行驶在这条路上,前面四个豪奴骑着高头大马开路,后面四个壮汉护驾,不知道是哪个有钱的土豪出行。不一会儿马车到了唐家镇镇口,车上下来一对年轻夫妇,男子身穿圆领袍衫,儒雅随和;女子披一件紫罗兰锦袍,一络络的盘成发髻,玉钗松松簪起,端庄妩媚。
11月的隆冬季节,渭河的河风冷飕飕直往人身体里钻,透体冰凉。两人往四周看了看,现在唐家镇变了大模样,深入河中的码头已经建好,码头宽四米,长约50米,全部用条石铺砌。码头上架着两辆大吊车,有五丈高,几个人正操纵吊车装卸货物,还有许多码头工人穿着蓝色衣服,身挑肩扛,上船卸货,忙碌不停,一副热闹的景象。
女子好奇地看着高高的吊车,说道:“九哥,我记得以前这里没有港口啊,还有这两个大家伙,居然能吊起这么重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