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石榴花开(2 / 2)
他就奔赴南疆进行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为各族农牧民开展农业服务。
南疆给田苗留下深刻影响的,除了新疆闻名世界的一黑(石油)一白(棉花)中的棉花,在南疆宛如花海外茂密。
就是干旱的南疆,每年春夏之交那遮天蔽日的沙尘,令棉苗枯萎、令杏花凋零的倒春寒,还有干热风、冰雹等。
这一年,田苗在库车、和田、喀什等地来回奔波。
他到了和田市,会住在妻子李梓的娘家。
李梓的妈妈柳晔是位慈祥的老人,一头银发梳得很认真,没有一丝的凌乱,颧骨很高,白皙的脸上布满不少的老年斑,一看就是个很讲究的知识分子。
70岁的柳晔是1953年响应号召,离开山东老家济南,支援新疆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退休多年的柳晔是和田中学的数学教师,共养育五个子女,李梓是她35岁生育的,是她最心疼的孩子。
年长她10岁的丈夫李献已离世多年。
李献曾是援疆部队的官兵,按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要求,他积极响应“建国、立业、立家”的号召扎根边疆。
李献和柳晔的婚姻是经组织介绍,双方交流后,自觉自愿结合,办理的结婚手续。
他俩的婚姻与当年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婚后磕磕碰碰、风风雨雨、相亲相爱过了一辈子。
他们在困难中不离不弃,建立血浓于水的淳朴感情,一起承受岁月的沧桑,成为彼此间最亲近的人。
年老易怀旧,柳晔兴致昂扬地给田苗述说当年援疆的点点滴滴。
她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社会发展落后,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各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
当初,驻疆部队积极响应参加经济建设的号召,在天山南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有“八千湘女”进疆,一万山东女同志进疆的历史壮举。
柳晔很欣赏幺女李梓的丈夫,怀旧的老人经常反反复复给田苗讲述,当年她来新疆和田的艰苦岁月。
老人告诉田苗,她的青年时代基本是在南疆拓荒第一线度过的。
她们那批支援新疆的年轻人有着一股顽强的胡杨精神,坚忍不拔、屹立不倒。
进疆女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与男人一样,住地窝子、喝碱水。
天气暖和了,她们跟随男同志开荒平地、参加农业生产、挑筐子、抬笆子。
到了冬天,她们顶风冒雪,拣种籽、纳鞋底、搓麻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