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渤海始练海军 圣意集兵于凉(1 / 2)
当北宫伯玉被柘迩阔捆成粽子扔在袁曹众人面前,他们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本来想着借北宫之事搞一搞唐发的,可是没想到北宫伯玉这么差劲,居然被人三日寻到。没了借口,随意出兵便是侵略,侵略他人自然会名声受损……
名声这东西,对于他人也许有用,但是对于袁曹来说,它们还不如一顿饭重要。曹操屠过数城,名声早就浸入了茅坑;袁绍阵前首开无耻,常被人说成小人。就这种人,你跟他谈名声根本没有一点用!
然而就在二人打定主意顺带捎走唐发的时候,这个使臣却说整族欲降大汉,恐怕众人不信,他又拿出了象征王权的短剑!
见到此剑,众人便没有了怀疑。因为这柄短刃非常奢华,剑鞘与剑皆泛金黄,一尺长的剑身嵌着九颗血红宝石,刃口泛着幽青,一看就知道锋利无比,而且剑柄异常特殊,惨白中透着一丝丝细微的线条,甚是躲人双目;最后就是剑鞘,有了宝剑,自然不会配上下等剑鞘,而这剑鞘,丝滑中带着一股幽香,细嗅之又可缓解疲劳……
这种剑,怎么可能是无名小卒手中的剑;这种剑,充斥着尊贵的气息,这是王权的象征!
众人双眼艰难的从宝剑上移开,相互对视一眼,皆是一脸无奈,他们都明白,想要出兵杀戮已然不可能!
使臣小心翼翼的退出了这个让人心惊的军帐,胆寒的从杀气盈盈的大军前方走过,直到进入军帐,这才瘫软如泥倒在地上!
小心翼翼的把短刃放进锦盒之中,袁绍这才说到:“看来吾等想要拼杀已然不可能,至于如何处理唐发,唯圣上定夺不可!”
看到众人并无意见,袁绍便修书一封传与众人观看,之后开口说到:“奉先,时间紧迫,另此方战事皆熄,唯有汝之赤兔乃马中之最,面见天子之事,还要劳烦于汝!”
吕布是个干脆的人,自然行事上不会拖沓,听闻袁绍之言,只是轻轻一笑,便把书信与短剑置于怀中,投身便向东而去!
既然不能动兵,军中集结的大军自然被一声将领击散。柘迩阔得知汉营兵马收枪,自然满怀欣喜,而后隔三差五的向汉军兵营送上牛羊,袁曹见此,只是呵呵一笑,并未多言!
扬州,黄义刚训完兵甲,一个身穿锦衣的中等个头的人递上一封书信,待黄义接过,招呼都未曾打,直接向军营外走去!
对于锦衣卫的无礼,黄义丝毫不在意,显然这种情况司空见惯。
进入大帐,帐中闻讯而来的悍将早已落座。待拆开看后,黄义面无表情的递给周瑜……
这封信说的很露骨,一点掩饰都没有。直言黄义闻书带亲卫离开扬州,直接北上渤海郡同孙策训练海军,用意乃是防备孙策。至于江南诸军统帅之将则交与甘宁!
“诸位以为如何?”
黄义所问,自然问的是他们的态度。
“多谢初忠,虽然伯符非为主将,但是扔能上阵杀敌,若没有初忠相帮,恐伯符……瑜在此多谢初忠,于江南诸事,初忠当可放心,有瑜与诸将在,定不会出现纷乱!”
回头看了一眼浩荡的大营,黄义轻声一叹!他非常不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校尉、将军,直到总览江南兵马,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情义,又怎是说舍便能弃的!
就好比其他将领一般,吕布麾下有张辽、高顺以及作为核心的,从死地冲出的三百兵甲;曹操族中出来的兵甲,他们同样舍不得!
黄义领亲兵纵马江北,直上渤海,而洛阳之内,一直被人遗忘的孙策也骑着马孤身一人从府中冲出!
而相送之人只有古灵精怪的妹妹以及那嘴角挂着坏笑的弟弟。
一匹马,一杆枪,一个布褡,真是无比寒酸!
当这种情况传到刘宏耳朵后,宫中便策马而出十八骑!
这十八骑个个英武不凡,冷漠无比,血红的披风迎风抖动,直让人觉得此非十八人,而是感觉万人奔腾!
这十八人是龙牙卫,龙牙卫是大汉最精锐的存在,而这十八人,是龙牙卫中骑术最好的,因为当年他们带着糜竺从死地中冲出!
洛阳虽未言明不让纵马,但是出于此地乃天子所在,大多数人都会牵马而行,以此表示尊敬,当然,也有外地之人进城骑马,但都被巡视兵甲明言告知,可是如今,他们却视如未见!
“唏律律……”
十八骑仿若一人,整齐的勒马停在孙府门前!
“孙将军,圣上旨意,吾等同行!”
见此情形,孙策并无恼怒,而是轻微的点了点头,同小妹与小弟告别!
他们离渤海郡要近,应当早一步到达渤海,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当他们到渤海郡的时候,黄义已经在此处了!
黄义与孙策,不管之前有多大仇多大恨,如今一壶浊酒泯恩仇!
如今渤海郡人头攒动,皆是因为在招特殊兵甲,而这特殊兵甲之所以特殊,那便是只招临海青壮!
看着如山岳一般的战船,前来应招之人尽瞠目结舌,这已经超出了战船的范围!
船头至船尾一百余丈,甲板至水二十余丈,特别是此战船中间还有一排戳天之木,看着就让人心生敬畏!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战船不止一艘!
“第一项,十五息游三十丈,不足者淘汰!”
当锣鼓声响起,水上十数艘特小号的战船下边惊起了无数浪花……
弓弩比拼,武艺比拼,水下戮战……
当暖阳沉入山川,投下阴影,比赛才中止!
“伯符,今日只有三百人渐过,若是放宽……”
黄义话音未落,孙策便直摇头说到:“不当如此,吾等苛刻意在能让其海中脱生,乃是为其着想,况且皇上欲要精锐,如此一来更不可有丝毫马虎!”
看到黄义不语,孙策继而说到:“数年前,吾年少气盛,曾独行于扬州诸地,为追一贼人行船于海上,虽然最后杀死此人,吾却不能安全退去。海上不同于江中,其浪可达十数丈,当时吾便被巨浪吞没,若不是巧得人救,恐怕早已葬身大海。故选兵一事绝不可放宽条件,不然便是暗害了他们!”
阳光渐暖十数日,前来应征的兵甲多半而回,只余万人留此。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那是因为大部分都不是一次而过。对于这种情况,孙策与黄义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愿意努力博取,怎能不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