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赵长秀深夜出府府中人耐心等候(2 / 2)
雨更大了,还夹着些雪花。雪花不紧不慢地飞舞着,李俊生抬头看了看天空,看情形,这雪是要下一段时间的。
今年的雪来得很早,怪不得天气突然这么冷呢。
刘家堡是一个西依山峦,东濒湖泊的村庄,在整个歇马湖地区,刘家堡是一个最大的村庄。
刘家堡由李家村、石堰村和刘家堡三个村落组成,一共有九百多户人家,刘家堡的西边就是二龙山的主峰。这里山高林密,盛产皮毛,相当一部分人家以狩猎为生,谭家皮草行的皮毛,一部分就是从刘家堡猎户手上收购的。
刘家堡还盛产紫檀,谭家家具作坊的原材料大部分就取自于刘家堡,但这是过去的事情。
随着紫檀资源的不断消耗,而新栽种的紫檀又跟不上趟,所以,几年前,谭家就开始到其它地方进紫檀木了。
除了紫檀木以外,刘家堡的木材资源非常丰富。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木材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自然就催生了狩猎、伐木和家具制作三种职业。
刘家堡紧靠歇马湖,湖中的鱼类特别多,所以,在刘家堡,有不少人家靠打鱼为生。
伐木需要锯子和斧头,打家具需要斧头、包子、凿子等铁制工具,狩猎则需要猎枪,打鱼需要鱼叉和网砣(坠在网沿上的铁砣)。
谭为仁的亲生父亲李俊生就是靠*、锯子、斧头和鱼叉网砣养活一家人的。
马车沿着湖岸边狭窄的小路进入刘家堡,湖边和湖面上闪着一盏盏灯。
一盏灯就是一个打渔人,他们或在湖边,或在湖面上,天气再冷,都无法阻挡渔民下湖打渔的脚步,为了生计,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讨生活的。
李铁匠家在李家村。
在一个小山坡上,坐落着一个用篱笆围起来的院落。
篱笆门前有一条三岔路口,靠近路口的地方有两间低矮的瓦屋,临街一面有一排门板。
这两间临街的瓦屋就是李家经营了三代的铁匠铺。铁匠铺前有两棵老槐树,两间瓦屋掩映在老槐树下。
马车在铁匠铺前停了下来。
赵仲文第一个跳下车,先将姑母扶下车,然后将父亲扶下车。
赵仲文和高鹏将两根缰绳拴在槐树的树干上。
大概是听到了马车的轱辘声——或者是听到了篱笆门外说话的声音,院子里面传来门轴在门窝里面转动的声音。
不一会,篱笆门里站着一个人影,此人的嘴里含着一根烟枪,烟锅里面闪着亮光:“谁啊?”
“俊生兄弟,我是长水啊?”赵长水道。
“是大老表啊!这几位是谁啊?”
“大兄弟,我是长秀啊!”赵妈道。
“稀客——稀客,我说怎么今天下午水缸里面横着一根稻草呢,敢情是要来亲戚了。这——这不是大侄子仲文吗?”
李俊生道,李俊生不认识高鹏,“这位是谁啊?天这么冷,又是雨,又是雪的,别在外面站着了——快到屋子里面坐下说话。”
李俊生将四个人让进篱笆门,带进堂屋。
屋子里面的家具虽然很简陋,但收拾得有条不紊。
堂屋里面的大桌子上放着一盏松油灯。大桌子上还有一个酒坛子,一个小碗,还有半包花生米。
西屋里面传来如雷的鼾声。
双方坐下。
李俊生将酒坛、小碗和半包花生米挪到长条几上:“孩子们都睡下了,我一边喝酒一边等孩子他娘回来——今天晚上八成是回不来了。”
李俊生的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上身穿着一件灰色的棉袄,腰上系着一根灰色的腰带,下身穿一件大腰棉裤。
棉袄和棉裤上都有补丁,脚上穿一双毛窝子——是用布、麻绳和芦柴花编成的鞋子,冬天穿比较暖和。
李俊生的衣服虽然很破旧,但整个人看上去很清爽。
“表嫂上哪儿去了?这么晚了还没有回来?”赵长水道。
“孩子他娘到青州看望婉婉去了。婉婉一定是留她娘住一个晚上,你们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定和婉婉有关。”
“老表,你是不是知道了谭家的事情?”赵长水道。
“谭家的事情早就传开了,孩子她娘知道谭家的事情以后就跑到青州府去了,我们想让婉婉辞了尚家的活——这孩子——她应该回到自己亲生爹娘的身边去了。”
谭家人想到的事情,李家人早就想到了。
“婉婉知道自己的身世吗?”
“知道了——刚开始不知道,她是后来才知道的——她是十岁的时候知道的。”
“刚开始,婉婉——她只知道我们不是她的亲生爹娘,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爹娘是谁?”
“以前,连我们都不知道她的亲身爹娘是谁,她就更不会知道了。”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的亲生爹娘是谁,但我们知道婉婉肯定不是平常人家的娃,平常人家,是不会用自己的女儿换别人家的儿子的,平常人家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银子啊!”
“那几年,要不是长水兄弟给我们的银子,经常送粮食给我们,我们一家人肯定不能全全乎乎地活到今天。”
“我们猜想,婉婉一定是有钱人家的娃,所以,我们不敢亏待她。”
“俗话常说,龙生龙,凤生凤,婉婉小时候就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她不但细皮嫩肉,长的精致,而且聪明伶俐。”
“每次跟她两个哥哥到山上去拾柴禾的时候,都会到学堂里面,扒在窗户外面看唐先生讲学,回来以后,就用小树棍学着唐先生的样子在地上写字。”
“到五六岁的时候,她就会写很多字了。唐先生就让她坐在教室里面听课,还给她纸、笔和书。等一下……”李俊生走进东厢房。
不一会,李俊生走出东厢房,手上拿着一个铁盒子。
李俊生将铁盒子放在大桌上,打开盖子,从里面拿出四本书,一沓练过字的纸,还有两只毛笔,一个砚台,还有半块墨。
四本书,一本是字帖,一本是《诗经》,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女儿经》,四本书因为经常翻动,边角已经起毛并卷起来了。
赵仲文从铁盒子里面拿出一沓练过字的黄纸,有一百多张,赵仲文和赵长水一张一张地看了起来,从第一张翻到最后一张,从下往上,字越来越好,越来越端正,这些字应该是婉婉在不同年龄段写的字。
从字形、字体的不断进步和四本书的磨损程度来看,婉婉在学习上非常用功,悟性也非常高。
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里面,婉婉能有机会读书,实属难得。
“念书是要钱的,婉婉的两个哥哥有没有读书啊?”赵妈道。
“他们哪是读书的材料啊!就是他们想读书,我们也交不起学费啊!咱们李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张望过学堂的门头,从没有指望出过一个读书人。”
“婉婉在唐先生的学堂读书,我们没有花一文钱,唐先生知道我们困难,就让我帮学堂修修桌椅板凳,修修房子院墙什么的,娃她娘经常帮唐先生洗洗缝缝,算是抵消了婉婉的学费。”
“既然婉婉想读书,我们也不能委屈了她。”
“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娃,婉婉聪明伶俐爱读书,不让她念书,真委屈了她。”
“婉婉还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她虽然在学堂念书,但家里面的活一点都不耽误。”
从李俊生的话中可知,李家人对婉婉很好,可他们为什么要把婉婉送到青州去当丫鬟呢呢?
赵妈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冉秋云也想知道:“老表,婉婉是什么时候到青州尚家去当丫鬟的呢?”
李俊生已经听出了赵妈的弦外之音:“这——说来话长。本来,我们夫妻俩是不想让她到青州去当佣人的,可又不得不让她走。”
“这是为何?”赵长水道。
“这——老表,你容我慢慢跟你说。婉婉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出落得如花似玉,你们是知道的,在我们这地界,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有媒人上门提亲了,咱家的门槛都快让媒人踏破了。”
“可婉婉还小,再加上她的身世,别人不知道,可我们自己是知道的,我们不想委屈她。”
“养她,我们可以,无非是吃好吃孬、穿好穿孬的事情,可把她嫁出去,我们心里没有底,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也没法做主。”
“你们想啊,我李铁匠的女儿能嫁到什么好人家呢?所以,我们想往后拖几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李俊生欲言又止。
“什么原因?”
“婉婉在村子里和小莲姑娘最要好,打小就在一起玩耍,后来小莲姑娘在镇上一户人家当丫鬟。”
“不久,又到青州一户人家当丫鬟,春节回来,跟婉婉一说,婉婉就动心了,她也想躲那些媒人。”
“后来,我们才知道,婉婉到青州去帮佣,完全是因为她奶奶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