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崖山人的立身之本(1 / 2)
钢铁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近代更是国力的直接体现。
因此,崖山人将钢铁工业视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1856年平炉炼钢法被成功发明。最早的平炉仍为酸性炉衬,但随后碱性平炉炼钢法很快被开发成功。在当时,平炉炼钢的操作和控制较空气转炉炼钢更加平稳,能适用于各种原料条件,铁水(生铁)和废钢的比例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发明前,平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炼钢法。
崖山人虽然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冶金设备,但是却有一名炼钢厂的高级工程师,陈应才,在他的主持下,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决定设计并采用碱性平炉炼钢法。碱性平炉制造难度并不是很大,崖山人又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制造起来速度很快,仅仅不到一个月,碱性平炉就能够投入生产。当然,第一个平炉生产能力不能跟后世相比,但是月产钢铁也已经超过800吨。甚至这还不是平炉的产能限制,主要的制约因素竟然是崖山人在库叶岛的铁矿产量。库叶岛上发现的铁矿,不仅采矿条件不太良好,更由于人力的缺乏,无法大量的开采。
不过,也不要小看这800吨的钢铁月产量。
英国冶铁业在早期,主要采取的是以木炭为燃料的生产技术。由于木炭产量的限制,导致产业规模始终无法扩大,至1720年年产生铁只有1.7万吨。到1760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设计的现代蒸汽机问世,意味着人类终于可以将机械大规模的应用于生产活动。无独有偶,冶铁业的燃料也从木炭开始转向焦炭,蒸汽机的应用提升了鼓风炉的风力,使能源运用更加充分,也提高了生铁生产质量。工业革命让英国冶铁业完成了从小作坊到机械工厂的转变,英国生铁产能得以快速提升,到1806年生铁年产量达到26万吨。
注意,这是生铁,钢的产量只会更低。因此,此时崖山人看似不起眼的钢铁产量,却也能算得上是当世第一。
有了钢铁,崖山人的军事工业首先发展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毕竟周围几乎全是潜在的敌人,友好邻居几乎没有。即使是表面和善的赫哲人,也不能保证他们对于崖山人的善意。说到底,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一定的实力,才能让别人重视自己的意见,让自己发出的声音为人所重视。
崖山人最为重视海军的建设,这是崖山人强大的保证与最后的依靠。
旅海号(远途号)与明辉号虽然进行了改装,在上面装备了一些火炮。但是,毕竟是民船,无论是速度还是结构强度并不能完全满足军事所需。
早在两艘舰船改造的同时,崖山人也已经在探讨专门的军舰建造方案。
有了电力,崖山人已经能够实施最简单的电弧焊接。但是由于焊剂性能不佳,对于阻止空气氧化方面,显得很是不足,这就导致了焊缝强度不足。经过简单检测,焊缝处强度仅仅是基体材料的五成不到,在后世绝对是不合格品。按照焊接“总工程师”吕松翰的意见,这样条件下焊接出来的舰船,使用寿命可能不足10年。
而另一方面,除了焊接,早期的铁甲舰,制造主要采用铆接工艺。铆接工艺是最早、最实用的铁甲舰制造工艺。但是铆接工艺需要的人力实在太大了。据估计,一艘三千吨级的铁甲舰,焊接可能只需要两、三个月,但是铆接的话,可能就需要一年。
在海军的大力坚持下,还是采用了焊接方案。按照他们的说法,现在,仅仅是解决有无问题,使用寿命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至于寿命缩短造成的浪费,自然就更加不会被放在眼里了。
吕松翰对于海军的败家子行为十分不满,但是新华夏上上下下都是一边倒的支持海军的想法,吕松翰只能妥协。却警告海军,新建造舰船强度有严重缺陷,禁止采用最原始的碰撞战术,以尽量延长铁甲舰的使用寿命。
海军左耳听右耳冒的听着吕松翰的建议,有些不以为然。不仅如此,甚至还放弃了试制一艘的建议,提出了直接制造两艘三千吨级驱逐舰方案。
参照后世致远舰的参数,给出了新军舰参数:满载排水量3000吨,要求巡航速度不小于20节,舰首装备205mm双联装主炮2门,舰尾205mm主炮一门,两侧装备155mm副炮各4门。减少其余孔径副炮,从而减少炮弹供应规格,降低后勤压力。
海军装备有了,陆军自然也不甘落后,提出了野战炮研制方案。陆战所提出的野战炮,是后世军迷最津津乐道的拿破仑炮。
拿破仑炮是一种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名字命名的滑膛炮。是一款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极为简单的有效武器,由青铜铸造而成。主要型号有M1857型12磅野战炮和M1841型6磅野战炮M1857型。12磅野战炮炮管长66英寸,口径117mm,炮身重1227磅,全重2445磅(1109公斤)。M1841型6磅野战炮口径为93mm,身管长1.52米炮重389公斤。虽然六磅炮重量轻,但是威力小了太多,不能有效的压制敌人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