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文的碎碎念1(1 / 2)
嘉言懿行,文韬武略。父母对我寄予厚望。
大家好,我是嘉文。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表姐,一个堂姐,还有一个亲姐,分别比我大12岁、11岁和10岁。她们的身影填充我儿时记忆的一大半。
我在HONG KONG出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父母把我的户口迁回S市,目的是为了让我和姐姐上同一所幼儿园、小学、中学,从而接受相同的教育。——他们一致认为,那是最适合常家人的教育。
“先学会爱家、爱乡、才能真正爱国。”父母如是说。
我的亲姐姐,读完高中便被父母送到国外,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也让她的爱国之心得以淬炼。
我的家人对我极好,与之对应,要求也很高。
从懵懂记事,我便被灌输一个观念:将来,常家要靠我支撑。
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我显得少年老成。
我的母亲并不认同“家靠某一个人支撑”的观点。她说,家是共同筑牢的。
然而,除她以外的所有人,都拿我当常家下一代接班人。
我也接受这样的安排。倒显得妈妈标新立异。
她爱我,用她看似轻松活力,实则坚定、睿智的方式。她不和其他人争论,教育理念的不同,不影响爱意和用心。
她只需知道,大家都爱我,就足够了。
我原本以为得到家人的爱就够了,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我想,这就是人生的考验吧——为了原本没有的东西去奋斗。
别人眼中的我,很幸福。?
的确如此。
可我想更幸福。
继承了优秀的基因,不能成为佼佼者,就是浪费。
显然,我的家人自认基因强大,如果我不优秀,那就是我不够努力。
“努力”这个词,在我潜意识里深深扎根。从小,我就被教导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我每门学科都要达到最优等级;在周末,市面上的特长班均有涉猎,经专业老师培训不见成效,抑或没有天赋的,便就此放弃。
爸爸说,要坚持做擅长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妈妈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懂得选择。选择争取一些东西,也选择放弃另一些东西。
就像,常家选择程家,不与张家为伍。爸爸说,志同才能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小时候,常去程家,他们家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阿姨,还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
“像妈妈一样”的阿姨,也就是程阿姨,她喜欢我这样形容她。
只是她家里的小朋友常常不满,“这是我妈妈,你不要跟我抢!”
程阿姨笑着捏捏他的小脸蛋安抚,转头却冲我吐舌头、眨眼睛。
我不会抢的,我也有妈妈。我想这样对他说。
程阿姨和妈妈关系极好,她频繁地来我家,给我带各种各样的礼物。
我享受她的优待,便听从妈妈的教导,把她对我的好,传递一部分给她家那小孩。——找他玩,给他好吃的好玩儿的,让着他……
一切自然而融洽,对她家小孩好,逐渐成为我的习惯。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来,问妈妈,“妈妈,程阿姨怎么不来家里了?”
妈妈摸摸我的头,轻声说,“程阿姨走了,她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好久好久都不会来了。”
我还好,偶尔看到她送我的礼物时,会怀念她。
程家小孩却不太好。有人说他是“妈妈不要”的小孩。他一定也听到了,因为我每次见他时,他总皱着眉头。
我不是同情他,而是心疼他。同时为他不平:程阿姨怎么会不要他呢?不可能。
可是,这一事实无法被更多人知道。毕竟,程阿姨走了,那些谣言无从反驳。
他一定很难过,但我从未见他在人前掉过眼泪,或是表达过类似于“想妈妈”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