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说话(1 / 2)
周六的午后,阳光透过乳白色的窗纱,柔和的洒在乳白色的地板上,泛起朦胧的光晕。
这是一间很普通的卧室,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个单身女孩子的房间。进门左手边一张标准双人床,白底蓝花的床单干净整齐。正对门口一扇飘窗,紧贴飘窗东侧,靠墙并排放着两个书柜。透过书柜的玻璃门可以看见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从武侠、言情、历史典籍到英汉词典、大学教材应有尽有。抬手最方便取用的高度专门腾出一排放置各种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案集子等。书柜对面飘窗及床中间靠墙放置一张书桌,桌上除了一部台式电脑还是书及各种资料等,东西虽多,收拾的却很整齐。
初夏靠坐在书桌前的转椅上,背对窗户,光脚交叉搭在床边上,腿上摊开一本书,她右手食指点在一段话上半天没有动。
“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废话少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她皱着眉头发呆,良久,将书倒扣在桌上,黄底书皮上写着《把话说到心窝里》。初夏最喜欢旅美作家刘墉的书,书柜里专设一排放置他的书籍。每次看的时候都会难得心静,颇多感触。
初夏的父母是双职工,八十年代计划生育,只有她这一个女儿。那个年代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都是子女较多的,郑大夫和老初都是家里老大,很早便出来工作,家里的弟妹还小。初夏就有个没大几岁的舅舅,因此小初夏也不能指着家里老人帮忙带。
初夏一岁以里白天都是被送到镇上保姆家,后来又由高中毕业的老姨带了一段时间,两岁不到就上了幼儿园。幼儿园上完又上了一年学前班,还是不够年龄上小学,最后郑大夫送了两袋化肥把小初夏送进了小学,就这么稀里糊涂直到大学毕业都是班上岁数最小的。
初夏对儿时的记忆最深的就两件事,一件是刚上幼儿园没多久午睡,因为不敢叫老师把大便拉在裤兜里,还用手接住后抹在墙上,两岁不到的记忆能记得这么清楚且记这么多年她自己也很惊奇。
还有一件就是没完没了的看书,小的时候逢周末加班或者寒暑假,没人照管爱睡懒觉的初夏。父母经常将她反锁在家中,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有线电视,除了定点看看动画片,最多的消遣就是看书。
初夏爱看书,将父母单位图书室的书都借遍了。后来郑大夫看病认识了再新华书店上班的人,假期的时候就把初夏放在医院旁边的书店里,一呆一天都不再挪窝的。
其实她从没提前认过字,郑大夫的家庭辅导只局限在学前班教拼音。晚上下班回家做饭吃完之后,老初经常要出去学习54号文件。郑大夫就拿着拼音卡片一个个考小初夏,她有时候连续好几遍念不出来,郑大夫就会气得把她关在门外。那时他们住在医院的宿舍大院,都是平房,门外就是漆黑的长满草的空旷院子,冬日的夜晚外面空无一人。小初夏一边拍门,一边哭着喊:“妈妈,我好好学,放我进去,我好好学。”
上学后一直也是比较乖的,第一批带红领巾,第一批入团。就凭着老师教的那些,回家自己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后来懒得查就自己根据上下文猜字,大概也能读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