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文化横祸(2 / 2)
锦里她确实不记得奶奶的模样了,但是在苏家坡祠堂里,哦,那时候,锦里一家人还住在文革时期大伙儿分的祠堂偏堂房子里,那个祠堂前面有两个坑坑洼洼的池子,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她们家就住在右边的屋里,是进祠堂的第一间。
后面就是一座大宅子,据是以前地主家的府邸,不过文革后就一直是空置了,那大宅子器宇轩昂,上下有五层楼高,楼层又做了极其精巧的设计,空置多年直至现在也还完整。
只不过我去看到的时候,里面空旷的,只在二层和三层镂空放了几座棺材,让人免不得心生寒意!
锦里记不得奶奶的模样,但她的记忆中却有一幕是在这座屋里的,时候的锦里也和现在一样,活泼开朗,在夏的时候,更是不得了,经常是玩得大汗淋漓,然后跑到奶聂堂门前就躺在祠堂正门口的大石头上睡觉,那里风大。
有时候一睡就是一下午,锦里有好几次睡意朦胧中,仿佛被人抱起来,有一个温暖的臂弯坏绕着她,不时又用那长满皱纹的脸挨着她,不停的抚摸,嘴里还呢喃着,“唉,怎么和她父亲一个德校”醒来的时候,锦里都已经在奶奶的床榻上了。
我还在想,苏爸爸把麻布袋放到一旁去,弯腰的时候右手撑着,“唉,人老人,就不中用了。”
“我们读书啊,哪里有你们现在这么齐全。我们只读毛泽东,毛泽东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地。”
“那时候,写作文围绕:红太阳,在韶山升起。这样的主题思想创作,我们哪里学到什么实在的本事勒!”
......
尽管那时候我也很难判断苏爸爸话中的真实度,这个,留给大家去思考吧。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