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西域之争-2(1 / 2)
这支汉军的将领是李广利。系统为李广利写出的标签是:
“公元前104-公元前102年讨伐大宛。外戚,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长兄。”
其中的“讨伐大宛“是一个超链接。钟乔伊打开一看,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故事,于是又默默地关上,放在收藏夹里稍后再看了。
这支汉军沿着戈壁,向地图上标注的博格达山挺进。两军在山北相遇。就在两军相接的一刻,钟乔伊的视域中亮起两军的伤亡比。代表匈奴伤亡的数字直线上升,以数倍于汉军的速度,飞快地跳上了一万,看来汉军要在这一役中大获全胜了。
然而,在钟乔伊的上帝视角中,一支从匈奴右部出发的匈奴骑兵正在穿越巴里坤山,朝着博格达山之南,也就是汉军的背后包抄而来。
钟乔伊心焦地看着地图,然而,上帝视角无法拯救历史。当汉军兴高采烈地穿越博格达山之后,正中匈奴右部的截击。
战损比再次出现在视域中,这一次,数字飞快上升的一方转换成了汉军,直到一小支部队突出重围,带着残余的军队从缺口逃回河西,这一役才算告终。
这一次,汉军损失的了三分之二,铩羽而归。
但天山之战并未就此完结,另一支由李陵带领的部队仍在茫茫戈壁上向浚稽山方向出击。
钟乔伊此时才注意到这支部队。比起李广利带领的浩浩荡荡的三万骑兵,这是一支只有步兵的精巧队伍,它的将领正是李陵。
他们的身后留下了长长的出击路线。这五千步兵从居延塞出发,带着辎重与防御二合一的武刚车,跟在担任侦察任务的“斥侯“身后,朝浚稽山行去。
此时,是秋天。
地图上的草原颜色葱绿,牛羊成群,正是膘肥马壮,合适南下劫掠的季节。与此同时,一支由单于亲自率领的三万骑兵,也正沿着这条路线而来。
斥候预警了敌军的信息,就在两军即将短兵相接的时候,李陵军停下来,布出了“车阵“。
钟乔伊的视野被急剧缩小,集中在东西浚稽山之间一触即发的战局之上,微小的士兵们和装备因此被放大,足以让她看清楚细节。
士兵们在武刚车外包裹皮革,将长矛依次捆在车上。由此具备了防御功能的武刚车被推成一个圈,环列成营。持盾-矛的士兵和驽手分别列于车前,组成了第一层与第二层防御。
现在,钟乔伊的眼里一边是三万匈奴骑兵,一边是五千汉步兵和畜牲拉动的装载粮食物资的武刚车。
完全不同于刚刚结束的李广利军的天山之战,这里即将发生的是一场真正的草原民族战士(骑兵)对农耕民族战士(步兵)的对决。
面对冲阵的匈奴骑兵,李陵军中使出了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箭弩。
密密麻麻的箭矢穿过秋日的天空,千弩齐发,射向匈奴骑兵。箭矢落下时,阵地上遍布代表战亡的小小石碑。
几乎没有匈奴骑兵能够冲到阵前,这一阵早早地便宣告结束。匈奴骑兵沿着来路慌忙撤退,李陵军停止战斗,追了上去。
一瞬间,钟乔伊看呆了。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她甚至想起来上节课时,他们从刘非墓里一共挖出十四种功能各异的箭矢,而武刚车组成的营地就像一个会移动的要塞,这绝对是一支在当时装备极为先进的精锐部队。
此时的李陵军早已远离汉朝的边塞,已是名副其实的孤军深入了。
受到惊吓的匈奴兵在连遭几次败仗之后,开始疯狂集结。地图上的匈奴骑兵快速移动,黑压压地朝着浚稽山一带赶来。相比之下,步兵的行动显得那么缓慢,一节一节地移动着。
现在,匈奴骑兵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万,而李陵的军队也在变“轻“。因为粮食和箭矢是消耗品,每过一天,每经一战,就会被迅速消耗。
现在,即使白目如钟乔伊,也能从人数上简单地判断出,孤军打败匈奴已经变成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能够以1人抵20人以上,而且连日作战。
李陵军开始撤退,慢慢撤回浚稽山。
这时,钟乔伊才再次后知后觉地发现,另有汉军正沿着她刚刚建造的外长城,向着长城的终点——受降城前进。
也许,他们想接应李陵吧。但她也仅仅是一瞥,又立刻将注意力拉回李陵的军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