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琅琊变法(2 / 2)
而这一套先进的理念,一直到西汉时期董仲舒独尊儒术时才被提出,以儒法治国,在华夏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历史已经证明了韩非此举的正确性,田假在听完韩非制定的新律后,不仅大大赞赏了韩非,更是对韩非的老师荀子崇拜到了极致,果然只有荀子才能教出韩非这样的高徒啊!
至于商鞅在秦国搞的那一套,哼!酷吏之法罢了!我齐国才不学呢!
制定完法律,韩非的第二步则是改革琅琊的选官制度,韩非废除了齐国传统意义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琅琊的官吏不得互相举荐,如要举荐,被举荐者犯法,举荐者要和被举荐者同罪,此举大大避免了官员之间互相举荐从而出现大量的裙带官员。
禁止官员的互相举荐后,韩非制定了全新的选官制度,也就是先前的“察举制”,韩非规定,各地官员百姓,每年可以从治下推举十名品学兼优的学子进入琅琊参与考核,考核的内容则是以琅琊律法和儒家理念为主,成功通过考核的官员,就可以在琅琊做官,做出重大政绩者,甚至可以被举荐到临淄进入中央。
改革选官制度的同时,韩非又设置了“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为主下设十六十四名监察使,御史台的职责除了监察百官言行及规劝君主过失,还要每年前往琅琊各地监察官员,考查他们一年内的政绩,对没有做出政绩者进行惩罚,做出政绩者欲以奖励,此举极大改善了琅琊官场的风气,避免出现尸位素餐不干人事的官员。
这时田假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韩非先前裁撤罢免了近200名官员,琅琊目前很多地方的官员都出现了缺口,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韩非提出的对策是,征召回其中一些有能力不反对新法且罪行比较轻微的官员,让他们戴罪立功帮助政府推行新律,在第二年各地举荐上品学优良的学子后,使用这些人逐步替代琅琊现有的官员。
关于琅琊新法的议题,众人一直从早晨讨论到下午,除了中午用了一柱香时间用餐外,其余时间都是在讨论新法,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韩非一个人在讲,其余人在听。
众人一直讨论到傍晚,天色渐黑,新法的律政部分已经讨论完毕,至关重要的耕战部分,只能放到第二天进行讨论。
会议结束后,官员们纷纷散场离去,韩非也讲的口干舌燥,不停喝水,田假这时好奇的上前问道:“先生,你不是有口吃嘛?怎么刚刚说了那么多话?都不口吃了?”
韩非笑道:“公子,我是有口吃,不过,刚刚刚,,,刚才那些话,都是我早就在心里酝酿好的,我只是把他们说出来,所有就不不不,不口吃了。”
田假点点头,看着韩非满头大汗,田假知道,为了今天这场朝议,韩非一定准备了很久,让一个口吃的人讲这么久的话,而不出错,可以想想韩非是做了多大的努力!
“先生,请受我一拜!”田假郑重的向韩非行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