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五章 曾经的杨村(2 / 2)
提到这件事,杨英弈原本还有些风轻云淡的表情瞬间变得冷厉了起来。
“更有甚者,有些原本跟杨村毫无关系的人,竟然能从县衙里请到一纸文书。把原本不属于他们家的地,全部都强行划给了他们自己家的名下去。那个时候家里的情况简直算是跌到了谷底,经日这般闹腾之下,就连村里原本的那群靠着咱们家省饭吃的佃户们,也敢对着我爷爷说出要加工钱这样放肆嚣张的要求。”
在此时杨英弈的眼中,很明显能察觉到一股鄙视的眼神。
当他出生的时候,整个杨村已经在杨乾和杨善两人的努力下,重新恢复了一些大家族的样子。于是作为杨家的长子,他这个大少爷也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也因此在大少爷的生活过久了之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对于那些还领着自己家工钱的劳力们充满了不屑。他的这种不屑,在小的时候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那个时候他还能接受到自己亲爹的耐心教育。
虽然扬善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于村子里的佃户以及那些为自己卖命的下层劳动人民,并没有太多的同情与体谅。
不过他毕竟是读着圣贤书长大的,当了官以后,终日和同僚们谈起话来也免不了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
因此他虽然心里面不把那群人当做一回事儿,但明面上的尊重,他还是会尽量给予那群人的。尽管这些尊重只是他一时伪装出来的假象而已,当然假模假意的尊重,也总比直截了当的侮辱要来的强的多。
这也就是历朝历代的无数读书人都要把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立身之本的原因之一。
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当自己做了官之后,这些东西拿来办事就会变得一无是处。相反,对于一生想凭科举一道,在朝廷里谋上一官半职的读书人们来说,官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
也正是在大家都看清了权力必然会将一个人扭曲成一头怪物之后,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今后在侵食百姓血肉的时候,还想留着那么一丝人性体面的话,就必须往自己的脖子上略微的套上一些枷锁。
而读书人为自己选择了这一套枷锁,就是孔夫子当年留下的那些不朽的文章。
当然给自己主动上枷锁这件事是痛苦的,也是违背人性的。而在历史波澜起伏的道路上,也有无数的人不愿意主动套上这些枷锁,他们在吸食民脂民膏的时候,完全将自己野兽的样子暴露无遗。
可是这天下其实是一个轮回,当这样暴露出自己本性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被剥削压榨的百姓们也会放弃自己心头那本来极为充裕的善念,转身拿起自家的竹竿木棒,将这些已经满嘴流油的野兽们,变成大伙一同狩猎之后共享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