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粉和春联(2 / 2)
此刻的玉莞尝过一根酸辣粉后又做起了肥肠粉,把肥肠做成节子,熬制成汤,加入熟油海椒、炒黄豆调配面汤,最后倒入汆熟的粉条和绿豆芽,白花花的豆芽和滑溜溜半透明状的粉条,在红汤焦黄的节子中相互交缠,让叔娃憨口水长流。
“凡是汤面的汤底都可以用来烫粉条,做成苕皮可以炒回锅肉,烫火锅也是一绝。”
玉莞又做了几样红苕粉的吃食,一人端了一碗,相互尝试,这才停手,等待红苕粉晒干,再仔细收藏。
玉莞白天晒红苕粉,晚上就捣鼓前面晒的羊毛,羊毛已经清洗干净,也用铁毡子戳的松软了,然后去了村里借来棒槌纺毛线,纺成线后要按照记忆并股,最后是染色。花花草草树皮蘑菇之类的,染色。玉莞是取了甜菜根染成红色。
借棒槌时候,人家还把拨浪锤也一起借给她了,拨浪锤就是纺线锤,是动物骨头做的,两头粗,中间细,当中有眼,插有一个竹钩,用来捻线。利用旋转原理,松散的线麻会缠转成麻绳,做好的麻绳大都用来纳鞋底,或穿盖帘,再就是捆扎什么,结实得很,也可以它来加工棉线和羊毛线。
玉莞薅的羊毛差不多纺出了好几大团羊毛线,她算过,做三件毛线衣背心加几条围巾还可以,但她顶多就会织个围巾,背心她还是指望佟氏和玉岚几人吧。不过此时的玉莞还是每晚和羊毛奋斗,等到全部弄完都腊月二十九了。
玉莞捣鼓红苕粉和羊毛的时候,家里也不停有人送年货来。先是张春梅两口子,带着一背篼老母柑来。张春梅的公公婆婆是跟着老大住在隔壁陈家村,自家在坡上种了好几棵老母柑树,来看小儿子时候就带了几背篼的老母柑,往年在张李氏的淫威下,张春梅也只敢剥几个给孩子们吃。现在没了张李氏的管束,大摇大摆的给佟氏送东西简直不要太爽。
“玉姐,这是咱家的老母柑,有水晶的,有沙田的。都还饱满着,能放好两三个月。”
张春梅边往外掏老母柑,边让丈夫给剥一个来尝。
老母柑是当地柚子的一种叫法,一般来说有两种口味,一种被称为水晶,因为里面的果肉晶莹剔透,水分十足,且吃过有一种“麻纠纠”的味道;一种就是沙田柚,水分稍微少点,但没有麻味,甜味更重,玉莞他们都喜欢吃水晶。
“咋这么客气呢,这么重。”
佟氏帮着张春梅腾老母柑出来,又让钟灵去地窖里拿了些余大福送来的椪柑、红袍柑、梨儿装了两背篼,让张春梅等会带回去,又和张春梅摆起龙门阵来。
两个女人摆起龙门阵就没男人什么事,张春梅的丈夫张义才看着玉莞在外面搞羊毛,也走过去帮忙弄了半天。
而这头仲礼正带着叔娃跟着卢先生去了祠堂,今日是为村里写春联、福字的日子。
祠堂门口及两侧已经摆上了长桌,红纸被裁成了一条条的长条状,正用石头压着放在桌子上,已经有先来的学生在磨墨了,卢先生在智贤阁的地位崇高,基本就是站在族长旁边的位置,他留下叔娃磨墨,让仲礼去了一侧的桌子。仲礼这大半年来每日都会练字一个时辰,正楷已经写的端正有力了,只不过缺少些人生历练,少了一份沧桑大气,不过这对于张家村这种乡下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不多时,人们渐渐来到祠堂门口,大门的对联、福字大多都央着卢先生、族长、村长、族老写了,其他地方贴的就让仲礼他们写。趁着人还不是很多,大家也没闲着,都是先写了几幅晾着,方便人多时候取用。
卢先生几人面前基本上是水泄不通,几个往年一直写春联的老生桌子前也是人头攒动,只有仲礼几个新生的面前门可罗雀。
“仲娃子,来给你徐婶写俩福字和一副贴内门的对联。”
张徐婶看着仲礼便带着女儿张月华走了过来。
“好咧,徐婶您要啥对联。”
仲礼高兴的磨墨提笔,唰唰几下写了一张福字。
“你看着办,我听月华她爷爷说了你是有学问的,你给徐婶写个。”张徐婶拿着还未干的福字左看右看,还和张月华讨论着,她们都识字不多,觉得写的挺好。
“那就我想了啊。”仲礼也不客气,提笔写了一副对联,“和顺门第增百福,阖家欢乐纳千祥。”
“这字写的端端正正的,比秏鸡猫儿写的好多了呢。”张月华拿着一张春联乐呵呵的向张徐婶说道。
“你那弟弟啊,在智贤阁混了好几年了,可没听见你爷爷夸过。拿回去我就贴他那屋门上,侄儿辈的仲礼字儿都比他写的好,我看他臊不臊皮。”
张徐婶又乐呵呵的让仲礼多写了两副,才带着张月华去找自家公公写大门的春联和福字,到了公公那里还不忘拿仲礼写的给公公看,旁边的族长也评论了一番,纷纷向卢先生道贺收了个好徒弟。
这也让仲礼桌前聚集了不少人,半天下来,仲礼竟觉得手臂酸痛,不过能被人认可也是让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