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大考(1 / 2)
三月十五日,邺都。
正是天色启明时,城南一座栅栏新围起的空地外,挤满了前来观望的邺都男女,外地士子。
对于考试选才,当代人并不陌生。
地方察举的孝廉送入京师后,也要进行相关的才能考核;而地方上,郡一级也会时常进行考试,这类考试选出来的人才有一个专有名词‘高第’。第,顺序也,高第,即地方考试名列前茅的那批人。
当朝中孝廉人才不支用时,就会征发地方高第入京。
不过高第的考试、选拔比察举孝廉还要阴暗,否则高第一词也不会成为高门大第的简称。
如果按着后汉正常的取士偏重来看,孝廉是道德素质为优的一批人,而高第则是以才能为重。实际上,缺乏有效监督,孝廉、高第、贤良、有道这类取士选拔体系已被侵蚀败坏,成了地方大族垄断之物。
而现在河北方面进行小规模的公开考试,引发的思潮变革、震动是很大的。
令人诟病、诽议不满的是这次公考只限魏公国籍贯,且做出了爵位限制,良佐中士爵位以上才有参考的资格。几乎限定死了参考人数和其阶级,良佐中士一般担任魏军什长,是魏军基层骨干力量。
按着资历来算,现在魏公国三军十校营中除去诸幢贵戚子弟组成的轻装骠骑营,余下九个校尉部里的什长,最少也是追随魏越征战两年的老兵。
也有部分因残疾而退役的老兵具有良佐中士爵位,只要这个爵位,这类退役在基层担任里长、亭长的伤残老兵抽出时间来参与考试。
还未返回中原的曹操领着史涣、夏侯渊混在人群中观望,见前来参考的兵士之多,令他们震撼不已,颇有些难以置信。
九个校尉部现役什长,及队率加起来足有两千五六百人之众,而此次赶来邺都参考的军士规模足有近千人!
这意味什么?
意味着魏军什长的素质,足以担任寻常汉军地方部队的队率、屯将!
意味着这批年青的什长、队率有足够的潜力成长为两千石要员!
夏侯渊感到匪夷所思:“难道传言是真,魏公早已在军中广开教化?”
“恐怕是真的,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竖子究竟在图谋什么!”
曹操压低声音,看着一名名参考军士进入布幔围起的小隔间里进行搜身,然后带着笔墨文具进入栅栏围起的考场中。
露天考场上规划的整整齐齐四四方方,每一个位置上只有一把展开的交椅,交椅上放着一块供铺纸、书写的木板,考场设施十分简陋。
军法苛严,首次考试并无军士进行作弊……不止是畏惧军法处置,更关键的在于这是开天辟地以来首次进行公开考试,都不知道考什么的情况下,参考者想要作弊也无从着手。
高台,青伞盖下。
魏越目光饱含着希望,这批人十几年后成长起来能独当一方时,就是他一统中原大施心中抱负之际!
主考官自然是魏越,待参考的八百四十六名现役什长、队率,及部分不甘心于基层的里长、亭长都坐在交椅上,或蹲坐在木板上用交椅来盛放笔墨文具后,魏越起身拔出腰间佩戴的七星宝刀,划开漆印封住的大木箱。
考题早已备好,足足有三套,这次是随机搬来一套。
此次考试没有那么多的程序,魏越亲手启封储题木箱后,一叠叠雕版印刷的考题被他取出,交给面前的八名虎士百人将,颜良文丑赫然在列。
一页页考题由参考军士自首列向后一排排传递,拿到考题的军士则开始沉思,或者研磨,有的思维敏捷又充满信心已开始捉笔答题。
青伞盖下,魏越拿起一页考题递给赵云:“子龙不妨来试试。”
与家乡女子樊氏新婚不久的赵云正处于人生最美妙的时间段,对生活、际遇的满足体现在赵云的一言一行之中,沉稳且自信十足。
郭嘉向来活泼多言,见预备的考题还有百余份,出列飘飘然施礼:“公上首开大考之事,可谓惠济苍生功在千秋。臣等适逢如此盛事,岂能束手旁观?不若,散题目于臣等,同参盛事。”
魏越见众人眼巴巴望着,露笑摆手:“善。”
他的主簿司马朗则出列拿起余下的题目开始分发,受限于字体大小问题,所以题目并不密集,先是十道选自《诗经》的填空题,再次是十道执法时的判断题,然后又是十道执法时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