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董卓抗诏(1 / 2)
自凉州叛军进围陈仓至今已有半年之久,寒冬之际兵马困乏战意低迷,已有零散部开始主动后撤。
决战迫在眉睫,然而主将皇甫嵩与副将董卓之间又爆发了新一轮的矛盾,矛盾传到雒阳,皇甫嵩以将帅不合为由,上奏撤换董卓。
这可是一个大事件,年关刚过的雒阳上层因此而转动起来,皇帝又下周章给七府进行咨询。
前来传递皇帝周章的黄门临走时,向赵云道:“可出掖门时,曾听诸公谈论此事,皆言邰侯行举屡屡不合主将,就邰侯近几年战绩而言并无光彩之处。且身为朝廷重将,却自视袁氏爪牙,早晚是个祸害。”
赵云微微颔首,送走这黄门后疾步来到厅中:“君侯,使示意,诸位中常侍有意撤换前将军。”
魏越微微皱眉,点头:“先召集诸位先生一同商议,成与不成在关中,不在朝中。”
赵云不解,为什么朝中做出了决定,却还要看关中的反应?难道,董卓敢抗令不成?
很快,居住在府中的贾诩、杜畿、阮瑀前来,其他有资格参与会议的人要么回乡探亲,要么在雒都走访友人,并不在园中。
诸人列坐看茶时,魏越才缓缓讲述周章的用意,以及关中的形势,并道:“关中之战关系莫大,我不认为诸中常侍敢授意黄门误导军国大事,黄门也无胆擅作主张。故而,我认为,这是陛下的心思,想要借我等之口,夺董仲颖兵权。”
“此举,或出于关中战事考虑,或者只是为了夺取兵权。就此,我府中该如何回复此事,言辞轻重等等还需细细拿捏,诸位先生还请畅言。”
贾诩捧着丝帛质地的周章细细研读,分析每一个字,道:“君侯,此时此刻,左将军欲要撤换前将军,即便我等赞成,恐怕难以执行。”
阮瑀皱眉:“难不成前将军敢违抗陛下诏令不成?”
无人回应这个问题,杜畿开口:“今关中兵马,左将军拥兵三万余,前将军两万余,京兆尹有兵近万。前后参战兵马不过六七万,叛军十余万,临战之际将帅不合乃是大忌,而左将军却要夺前将军兵权,又何尝不是大忌?”
关中将帅的态度有问题,可问题再大,也没有到撤换董卓的地步。如果撤换成功,皇甫嵩大胜叛军,那什么都好,可撤换失败,董卓抗令或造反,那关中形势必然瞬间糜烂。
怎么看,眼前都不是换董卓的好时机。
放到两个月前,或者一个月前,皇甫嵩决意要换董卓的话,与雒阳方面做好沟通,各方面做好准备一起使劲,足以让董卓乖乖交出兵权。可现在,谁敢逼着董卓交出兵权?
将帅失和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却在皇甫嵩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提出撤换董卓这个危险的建议。
不过这是皇帝那边要考虑的问题,魏越这边要考虑的是要不要遵从宫里的意思,开口得罪董卓,赞成皇甫嵩的提议。
贾诩看着周章中关于皇甫嵩与董卓的战略分歧,不由轻叹一声,神情落寞:“如此大好时机,就此错失,谁之过也?”
在这之前,董卓是急切的主战派,倡议主动出击,配合陈仓守军将叛军主力吸附在陈仓周边,牵制叛军使之不能随意进退;而皇甫嵩则是求稳,认为陈仓坚城可以久守,大军应该更好的休养,为决战做准备。
现在,皇甫嵩准备发动决战,一路追击收复汉阳郡,而董卓却认为穷寇勿追。困兽犹斗,蜂虫有毒,何况十余万之众的叛军?
董卓反对全力出击,自然不会好好配合皇甫嵩的战术,那么为了一口气解决凉州事端,皇甫嵩要撤换董卓也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可这么一点点道理,比起逼反董卓,或让董卓部失控来,这点点道理又不值一提。
收敛情绪,贾诩道:“君侯,依诩看来,夺前将军兵权,乃各方默契所使然,左将军不过顺应形势,上表朝中而已。”
魏越缓缓点头:“我也大抵是这般看法,那就赞同撤换董仲颖,建议陛下征拜其为九卿。”
前将军是仅次于九卿的重号将军,实际排序中在重号将军中也属于中上,现在适合董卓的也只有九卿的位置。九卿有实权,而三公的权力来自于影响力,就其公位来没有多少职权。影响力高的三公,自然能驱使、号召其他官员为其出力。
就董卓可怜兮兮的那点士族影响力,征拜其为三公,就等于全面架空董卓的权力。
负责上奏这件事情的主簿路粹不在,西曹掾杜畿接下这件事情,去召集辞曹、奏曹的人推敲措辞。
东曹掾阮瑀正要离去,魏越又嘱咐道:“元瑜师兄,巴西黄权至今未到,再下一道征辟文书。”
“扬祖,今与黄氏相处难以融洽,连续征辟黄氏子,恐黄公处有不好想法。”
“无碍,黄公对外迁支脉心怀歉意,此事不过早前约定而已,岂能因贞姬之事而荒废?再了,贞姬葬在我魏氏土中,这点人情还是有的。”
“既然扬祖执意,愚兄也不好多什么。只是,荆州诸蔡声势雄烈,扬祖又得罪黄俊,恐怕会有谣言中伤、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