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猛将传说之始(1 / 2)
两千余骑及随行车辆浩浩荡荡入雒,给沿途地方造成了不少麻烦。
自蒲坂西渡到左冯翎南下入弘农再向东,经过潼乡、湖县等重要军事据点后才全员卸甲而行,进入弘农郡治弘农县地界后,魏越就要考虑如何处置随行穿戴的盔甲了,在进入雒阳八关范围内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可以,没人喜欢穿着厚重的盔甲迁移。
就这个问题桓典专程来寻魏越,依照桓典的意思这批随行穿戴的盔甲不妨存入弘农武库,以后再调取。
回乡的军士按规矩离队时就要上缴盔甲,可要穿过交战区穿戴盔甲是不得已。其余人不是魏越的部曲就是卫仲道及河东豪强的混编部曲,这些盔甲也都是军中配备的制式盔甲,上缴弘农武库不存在程序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次魏越部曲中一百甲骑的重装盔甲,这是魏越私人所有且价值不菲,上缴弘农郡武库不妥当,带入河南尹也存有隐患。
“南匈奴前后战事中我部重装骑士表现神勇战绩显目,已引起雒都方面兴趣。今至尊在平乐观阅兵又特意命我率健儿入雒参阅,想来是要一睹我部风采。”
魏越语气坚定,判断道:“西园新军本就该推旧陈新研发新式军械、战术,我部重骑有虎骑之名,不该私藏。或许至尊特命我入雒参阅,本意就在这重装骑士身上。”
桓典神色有些惋惜,这应该成为本派系的压箱底才对。重装骑兵的威风他可是亲眼目睹,七八万的河东白波军硬是拿魏越本部三千骑没办法,看着魏越本部在战场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实在是威慑力十足。
重装骑兵相关器械、战术如今已有苗头出现,如黑光甲的初代版本出现就为重装骑兵奠定了装备基础,其后要解决的就是马甲,这个问题简单,难的是足够基数的战马。之后才是高桥马鞍、新式马镫,高桥马鞍技术被魏越藏了起来,新式马镫藏不住会展现出来。
将重装骑兵概念引入西园军,会加重他对西园军的影响深度,起码西园军要建设一支重装骑兵,首任指挥舍他其谁?
重装骑兵概念炒作起来,除了一点技术外流隐患之外,魏越看到的可都是好处了。再这么新锐的东西想要掩盖是掩盖不了的,与其费尽功夫藏藏掩掩吃力不讨好,不如换个角度着手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首先重装骑兵概念炒作起来后,马价会得到进一步抬升,这对眼前还是今后来,都非常利于控制并州产马地以及河套的魏氏。毕竟一名重装骑兵除了昂贵的器械装备和长时间训练外,光是战马就要标配三匹,需要配备的一名辅兵成本在装备、战马面前不值一提。
第二个好处是重装骑兵要求高,战略威慑能力高,能有效抬高军阀割据的成本,让不入流的诸侯迅速被淘汰,进而减少诸侯混战损失。
第三与人力、经济相关,现在经济还没崩溃,朝廷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也是因为如此魏越以最低的成本选拔出了合适的兵员以及装备。等下分裂经济崩溃后,有资源的不一定有技术制造,有装备的不一定有合适的训练人员。而重装骑兵又成了不可缺少的军种,那么今后以重装骑兵战术为核心的军队,将会在野战中取得极大的优势地位,这非常利于势力整合。
显然,魏越会拥有最大的优势,没人敢和他野战!
如果顺利推动西园军建设重装骑兵,由自己主持这件事情的话,那么雒阳****时能拉走这支重装骑兵就大赚特赚,会彻底奠定今后对其他诸侯的兵种、战术优势。
其实重装骑兵的出现也为武将单挑奠定了基础,因为此前的重盔甲防护性能远不如明光甲形制的黑光甲。往往外力打击下,盔甲会和躯体一同被破坏;而黑光甲的神奇之处在于盔甲的防护能力终于超过了人躯体承受的极限。
即,受到重创后,盔甲防护性能过剩没有损毁,而人的躯体却已严重损伤无力再战。
这意味着身体素质十分优秀抗打击能力强的那批人,穿上黑光甲骑在重装战马上,就很难被击杀。只要马匹还能跑,这类人轻挥武器就能不断的制造杀伤……一骑当千的传就开始了。
冲阵猛将的传,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经南北朝混战积累,终于到了隋唐时期因重装骑兵彻底成熟,达到了武将的巅峰。
在弘农卸甲之后,整个队伍行进速度加快,失去甲胄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如冰人解冻一样,脸上的表情也都丰富起来了,而不是之前那样受盔甲、军法约束,犹如木头人一般。
经函谷道出弘农地界,进入河南尹过八关之大谷关后就算踏进了雒都西郊。
大谷关旁边就是鼎鼎有名的几阳亭,也叫做夕阳亭,是雒都西出的必经之处,也是官员出入雒都的分界点,送别送到夕阳亭已是难得情谊了。
过夕阳亭,整个队伍休息用餐后,再次启程时就彻底放松下来。
牛车上,卫仲道静静看着道路两侧远近错落的贵戚庄园不由感慨良多,也不言语只是默默看着,思索着入雒后的交际策略。
另一辆牛车上车轱辘悠悠转动,蔡琰与杜氏低声交流着什么,都是面带微笑。
队伍中,魏越扎着零碎辫,袒露胸膛随意披着一领锦袍在马上放声高歌,右臂握着马鞭有节奏的挥动做指挥。他前后列队而行的回乡军士背负干粮、挎剑踩着整齐步点,肚皮温饱之余也兴致满满跟着他一同高歌,宣泄情绪。
这批回乡军士跟着魏越前后征战最短的也有一年,时间长的有三年,学会的声乐已不仅仅限于诗经,还有乐府之中军旅相关诗歌。
军旅歌曲多以思念乡愁为主,临战之际军营肃杀不能歌唱,进入雒阳郊区后也就不再限制这类悲伤、动摇军心的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