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上钩与解脱(2 / 2)
其他人不清楚这个情况,一听鞠义所言都有些惊诧,如果真像鞠义的那样,张举的军队中太平道人公然出现、传道,那么皇帝、朝廷无法下定决心戳破张举这颗大脓包,也会有其他人设计来戳破。
比起叛军来,张举部窝藏、流行的太平道更为可恶,谁让太平道要改变政权的构成成分不,还要改变主流文化,这岂不是要断掉士族的根子?
黄巾军打了士族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各地士族都清楚了黄巾军成功后的结局,自然会全力打击、遏制黄巾军发展以及太平道思想蔓延。现在除了晋身无望的寒门子弟还对太平道有点好感外,其他知识分子谁又会对这种断自己家族富贵的组织生出好感来?
见主要的黄盖、鞠义支持彻底与张举所部划清关系后,魏越则忍不住闭目长叹,他与张举两人相互影响的太大了。可随着他不断将武装方面的短板补齐后,他对张举的依赖性就开始大降;而张举也在积极寻求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陈蕃之子陈逸的出现给了张举无数的遥想和希望,现在张举更是参与到陈逸、王芬、许攸组织的废立皇帝大计划中去……几乎已经拉不回来了,两人、两个集团之间再也无法并肩战斗了。
看着张举一步步被自己的部曲绑架,拉到悬崖边上,魏越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也问心无愧。
按着约定,张举应该立刻整顿军队,随时准备南下与魏越、于夫罗联军,做收复王庭的战争准备。
可这个选择对张举来并不算最优的选择,张举最优的选择就是向西南进军,在左大部精锐尽出偷袭王庭时,张举则率部奔袭左大部所在的谷罗城。
是继续毫无活力的配合魏越的计划,做一个配角,还是甩开魏越主动出击,争一争当战争主角的机会?
在一心想要率部进驻冀州,配合冀州刺史王芬发动政变的张举看来,一旦政变成功,或许自己、黄琬乃至是袁隗都将过气。政变成功后,新朝新气象,他张举立下如此大功,怎么会怕黄琬给他使绊子?连黄琬都不怕,又怎么会在意他魏越的看法?
若是政变失败……那更不需要顾虑这,顾虑那的了。
魏越稍稍分析就能大致摸清楚张举的心态,只要打好南匈奴这场战争,那么皇帝、朝廷就不得不将他转调离开南匈奴。毕竟,战争中立下足够威信,又有足够人口、战斗力的张举,甚至有消化南匈奴为自身战斗力的可能性!
比起张举消化、裹挟吞并南匈奴势力后形成的庞大又恐怖的麻烦来,把张举调到塞内进行安置反倒是事了。
“那就不管张举部如何抉择,我部依旧执行保美稷,七日内攻拔王庭这一计划。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战事延绵时,朝廷依旧会调张举部入塞?又如何能保证张举部入塞后,战争规模始终能在我军掌控之中,不至于失控?”
这显然是一个深远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否则张举一直屯驻在南匈奴内,爵位、官职、名望、战力以及太平道带来的思想感化能力,都将使得张举拥有吞并、吸收南匈奴的潜力。只要雒都发生变,而张举部还停留在南匈奴,那么张举极有可能采取吞并南匈奴的方针。
这几乎是无法阻止的,因为南匈奴的军队真的不强,面对身为汉军的张举部,历代积威下来生就有士气衰减。而南匈奴方面汉化趋势已成,会极大的促进张举吞并、消化南匈奴。
决不能让张举部留在南匈奴,否则自己辛苦谋划,无异于为张举做了嫁衣。
会议结束,出于某种寥怅心情,魏越领着十余名亲兵在高不过两丈的城墙上吹风。
一个问题他有些想不明白,如果张举按着他们约定的计划率部南下配合他合围王城,那自己有没有能力拉张举一把,自己愿不愿意拉张举一把?
张举这个集团比目前的孙坚、董卓集团还要恐怖,一旦发生变,而张举集团又处于不太劣势的情况下,就能迅速完成扩张。当各州郡守还在拼命进行属官家臣化的时候,张举或许已经能雄踞一州,虎视下了。
若董卓还是那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整合禁军后引发关东诸侯讨伐,那么董卓完全可以授予张举一个扩张的合法名义……州牧,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冀州牧。
可战争必须延长,战争必须进入拉锯状态,只有这样他才能留在这里,尽可能的将自己回京的时间把握住;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荀攸扣在手里一起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