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安排退路(2 / 2)
大部分人心动,光靠军功是很难升到将军的,将军都是熬出来的实打实两千石,不是校尉这种临时两千石。
坐在魏越身侧的韩浩立刻响应:“魏君,北军选拔向来严峻,我等心向北军久矣,可恨缺乏门路。”
共昭也点着头:“少君能疏通门路,某亦有心前往北军。”
就连坐在外围的徐晃、太史慈也是连连点头,去北军是个目前对大家来最好的选择。很多人都是战场拼杀来的军功,以及朋党关系升上来的,打仗可以,但其他本事就没什么好道的了。
北军之中有成系统的教育、训练,同时北军还是一个沟通各处的大平台,表现优异的话可以进入羽林、虎贲之中,也能进入三郎署做郎官,进而下放县令、长,走上更为宽阔的道路。
光会打仗是不行的,哪怕靠打仗一路升上去,早晚还要经历一些民生、政治相关的岗位。没有一个人能靠打仗的本事升到太尉,从将军到太尉,中间要经历的岗位太多了。
而北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全面扩宽个人的眼界,将一个勇猛的军官培养成全面手。即便不能精通各方面,起码外放做个县令、郡主簿什么的还是不成问题的。不算北军五校服役期间结下的深厚的人脉,光这种全面的教育机会,就十分的宝贵。否则,北军选拔也不会那么苛严。
见只有寥寥数人对进入北军一事没什么感触,魏越也不会强迫这些驽钝之才。
机遇这种东西光靠抓是抓不住的,首先要靠撞,撞上了机遇,你才有能不能抓住的法;当然,一国首都之中机会遍地,眼睛够亮,完全可以去撞一撞机遇,兴许就逮住了。
北军难进,人尽皆知。
进入北军历练,基本上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怎么都能从朝廷手里讨到一口饭。时时刻刻吃朝廷的饭,难道还怕没机会么?
若不去北军,若破羌军裁撤,战后缩编什么的,或者战事不顺、艰难什么的,都会造成军官伤残、阵亡和退役。退役的军官,在地方上什么都不是。如韩浩,平黄巾之战后,北路军中中低级军官、军吏大范围的评功授予地方官位,韩浩因性格不合众而退役,功劳没评上不,只能黯然回到河内。若不是张晟作乱,河内缺知兵之人,韩浩也不会获得训练乡勇的职位。
黄巾之乱前,北军只选拔京畿区域内的营陵兵精锐……这些营陵兵最少服役两年,入选北军后三五年的时间,优秀者才能升任队率,成为军官。服役三年表现寻常者,都是外放做个营陵兵的队率,这辈子能否有成就只能慢慢等机遇撞上来,否则吃十几年军饷后,就得退役做个寻常百姓。
若在北军之中升任军官,并一直留在北军这个体系中,那虎贲、羽林、三郎署都是必经的环节。前后十年的时间,就能成材,而且人在雒都之中,时时刻刻都能去找机遇,去撞机遇。
这也是今魏越拜访张温的主要原因,为的就是铺路,给自己的人一条进身之阶,一条退路。
以他对张举的了解,如果张举真的造反,他若在张举控制范围内,张举绝对会拿刀架在他脖子上胁迫他;对他如此,对他的部署也是如此。
虎步营已经不安全了,自己要离开避祸,自己的部署还傻乎乎的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拉一把,安排出去。
好在有张温、刘表这条线,通过张温,将一些刚经历过战事的新锐军官补充到北军中,这样对谁都有好处。
野路子出身的军官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军官素质能提高,也增强了朝廷对军官的掌控力度;北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保障,皇帝高兴,刘表的日子也就好过。完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之前之所以不做,是因为人人都在军中担任着职务,想着明年开战再杀一些功勋。
这种机会也是很宝贵的,一般的军侯曲长,作战时升个校尉,虽然危险,可是明打明看的着的东西,战后怎么也能弄个官秩千石的军司马来;若现在去北军,军侯曲长降一级做个屯将,想要再升到官职千石谈何容易?运气好五年可以,运气不好十年不见得能成。
官场之中年龄是个宝,此理自古皆然。
一个三十岁的军司马,与四十岁的军司马,完全是两种待遇;而一个二十岁的军司马,那前程更是亮敞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