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虎皮(1 / 2)
凤凰里,吕氏宅院。
吕布领着一众军官、文吏游览自己的书房,这些人的惊诧让吕布十分的满意,并得意洋洋的:“诸君还未见某家内弟魏扬祖藏书,据不下五千卷。”
张辽闻言瞪大了双眼,遗憾道:“奉先兄,魏兄置业于雒都,我等也只能望而兴叹。”
其他人也是期盼之余空有遗憾,吕布则笑吟吟道:“雒都之中,某不知扬祖藏书多少。光是这阳曲,就有三五千卷之多。知此事者尚少,然知之者,皆去借阅,姑丈慷慨大度,无有不允。”
张辽等一众人闻言大喜,齐齐向吕布拱手,请吕布出面借书。
真的是借书看?不,是借书来誊抄,经吕布之口,这些人都清楚魏越是蔡邕的亲传弟子,手上有最正统的原版石经。石经版本,是今后朝廷征举孝廉、贤良、方正等人才时的考试纲领,是今后官吏选拔的思想准则,谁敢不上心?
别整个并州,就太原郡中,能有原版石经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个人!光是阳曲县中,郭家能否凑齐原版石经还是两。
儒生喜欢在誊抄经文时对某个字采用通假字或异体字,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出利于自己的解释。这是古文经、今文经争端的由来,现在石经也有这样的标准:用楷书誊抄的,一字不差的才是石经原版!
不是你重新把家中的旧书校准一下就能自称石经版本的,这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誊抄,还不能出错。
文字,对除魏越之外的所有人看来都有一种神圣性,这是沟通自然的媒介,从上古时期巫师掌握文字专司祭祀以来,是否能学习文字,完全是定义人上人,人下人的最高标准。
正是因为文字的特殊性,创造出楷书的蔡邕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朝野的法‘如蒙神授’,这是一种夸张,也是一种解释,不是蔡邕努力钻研创造出来的,仿佛是神人传授的,是蔡邕灵机一现创造出来。
楷书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蔡邕多努力多有赋,而是有灵机。
灵机何来?神人所授。
石经出世至今,楷书已有神化的趋势,那么多的书法家都认可蔡邕‘如蒙神授’的法,并推动法。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努力么?他们也很努力,之所以不如蔡邕创造出楷书,是因为蔡邕‘如蒙神授’,而他们没有。这些书法家中,有一个人叫做刘宏……所以,蔡邕如今名振海内,依旧待在江东钓鱼度日。
借书比借钱还要困难,有钱的人家不一定有书,有书的都是讲究人,别借书,见不见你都是一个问题。
吕布所谓的藏书五千卷是一种夸张法,如果严格来界定,五千卷指的不是五千册书,而是文字数量。竹简一卷大约五百字,五千卷文字数量为二百五十万。这个文字数量,对用竹简、丝绢为载体的人来,是难以想象的负担。
而魏越喜欢用纸,不仅仅是魏越有钱能大批量用纸誊抄,更因为魏越手里有顾家生产的优良左伯纸。以纸为载体,二百五十万字,还装不满一座书架。
吕布拿着魏越的资源给同僚、部属做人情时,魏越披着熊皮斗篷,怀里抱着吕玲来到隔壁宅院,也就是吕布的宅院。
宅院前拴着几十匹马,魏越不由多瞥了几眼,都是神骏好马,不比凉州边军的马匹差多少。
吕布领着这么多的同僚、部属回家,可以是风风光光来的,此时吕氏奴仆忙的到处跑,筹备稍后的宴席。
魏越听到灶房处传来姐姐的声音,就抱着吕玲走过去,却见七八名吕氏健仆一拥而上,正拿着麻绳捆绑两头肥硕家猪,一旁魏姚指挥家中健妇取出夏日晾干的菜,分门别类泡软,一副忙碌的样子。
吕玲嘤嘤呀呀叫着,魏姚才看到魏越,赶紧迎上去要抱吕玲,解释道:“阿越,奉先领一众袍泽前来,家里初来如此多的宾客,姐姐一时忙碌,没给奉先阿越在,也没通知阿越,这……”
魏越、吕布之间的纷争,魏真头疼纠结,魏姚也纠结,吕嫦也是纠结。吕布不会让一步,魏越也不会让一步,两个人中若有一个人肯让一步,魏真这三人也就不会头疼、纠结了。
估计不是忘了给吕布自己在,而是下意识的不愿意,免得刺激吕布。
魏越不会在意自己姐姐这点疏忽,抬手扶着吕玲貂裘帽,道:“礼记有云,君子不食溷豚。阿姐,今日所来宾客,皆表兄亲近之人,宴席之中不可无酒肉。这酒肉,就交由阿弟来筹备。”
魏姚不知道魏越口中的礼记‘君子不食溷豚’是真是假,可魏越煞有其事的样子应该不会骗她。再看看两头被捆好、嘶声挣扎的圈养猪,的确这猪的外形很脏,用来待客的确不太好,就勉强点点头:“劳烦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