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干票大的(1 / 2)
山谷前方旗鼓声、杀喊声响彻震。
大腿内侧骑马磨伤的魏越在两名越骑士搀扶下登上山坡顶端,张举的指挥大纛就立在这里,占据制高点掌握视线,再以旗号指挥部队作战。
冯芳已经被救援出来,救援过程无比轻松,迎面叛羌几乎是射了两轮零散箭雨就开始后撤,并未做有效抵抗。
现在的冯芳头盔落在一旁,脸上烟熏、血渍揉成一团看着乌漆漆,整个人颓废垂首,发鬏也乱了散乱发丝半遮着脸。
张举右手倒握着一枚黑羽长箭正轻轻拍打着展开的左手手心,似乎陷入了沉思。
魏越一瘸一拐移步到张举身侧,这里恰好能观看到前方山道的战斗过程,战斗不仅仅在山道,山道两侧的丘陵上已横尸百余,多是被射杀的叛羌装束,也有少量抢山时被叛羌射杀来不及抢回来的汉军军士和伤兵。
山道宽度约在二十丈左右,地势较平,有一道山溪汇流的没足河向东北方向流去,汇入乌水河(清水河),然后汇入泾河、黄河。
二十丈左右的宽度,刚好适合三五百人列阵拼杀,此时双方约千人撞在一起厮杀,在双方一线百人屯将的呼喝组织下,两军密集如林的枪头一丛丛戳来、又戳去,规模的突击此起彼伏,胶着的战线也波动着,但始终无法突破对方密集阵列。
同时,两军准备好的预备队也列阵完毕,时刻等待战机或命令上前去接应友军或原地防御阻击对方突进攻势。
山道两侧,双方弓手隔山抛射,零散箭矢不时钉在山梁上,白色的箭羽十分的显目,如一层薄薄的雪覆盖在坡上似得。
几乎不可能出现夹击、背袭,安心迎战正面之敌的两军步兵看着攻击烈度高,可彼此进退有据,并未产生高效率的杀伤。魏越静静观察下,大约前后半个时的时间里,双方都是伤多于当场阵亡,直接阵亡双方不足二十人,其中装备铁甲的汉军直接阵亡数额不到五人的样子。
不久双方鼓号声变动,伤亡较的汉军首先开始缓步后撤,叛羌阵列并未追击,也是拖带着伤亡战士收敛阵势,向后撤退。
这种营以下的指挥不需要张举亲自指挥,他只是观看战斗以判断叛羌的战斗决心,并找出种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几乎是眨眼睛,双方预备队开始上前,阵后大量的箭羽射出,压制、打击对方的阵列,以皮甲、镶铁皮甲的叛羌阵列在箭羽中打击中损伤约在三五十,相隔较远,当场被射死多少也不好判断。
很快,退下来的那一阵统计送到张举处,魏越也感到诧异。因为参战的五百人,阵亡不过十二人,虽然伤员过百可都是轻伤,休缓半月就能恢复战斗力;可叛羌呢?刚才那种战斗烈度,大约能有五十人的阵亡,十分之一的阵亡,最少三四倍的伤员,可以是伤筋动骨了。
看着叛羌借助地利将汉军堵在山中,可一旦接战因地势不利于双方,交换比方面叛羌非常吃亏。
这还是第一,等到后面时汉军展开兵力,依照山势从各个方面发动强攻,叛羌将陷入被动:要坚持堵住汉军,那就要牺牲更多的生力军。
看着双方枪阵缓缓靠近对戳起来,张举颇为无奈叹息一声,对魏越道:“这是第四阵了,我军前后阵亡不及八十,叛羌最少在三百之数。我想不明白,叛羌为何执意如此?”
见魏越认真观察战斗,张举深深的疑惑:“待我军将士熟悉此间地形,凭仗铠甲之利,叛羌长枪阵列必然难挡。到时,叛羌退还是不退?若退,此时坚守谷口又有何意义?若不退,那叛羌究竟在图谋什么?”
此前过凉州的军事体系领先于各州,最为明显的在两个方面,还都体现在叛羌战术上。是针对于汉军战术和优点,叛羌采取的针对措施,以消解汉军优势,挽回自身劣势为目的,分别是破甲战术和破骑战术。
汉军防护能力优秀的盔甲,让汉军新兵的阵亡率降低,让老兵存活率更高,自然汉军越打越精锐。在战斗时,盔甲弱势的叛羌自然吃亏不,战士折损很大,其战斗骨干很远不如汉军老兵的生存率。
针对这种情况,廉价的标枪破甲战术就出现了。弥补远程不破甲的同时,还能对结阵作战的汉军造成极大的伤亡。配合凉州多山地形,山地作战时处于防守方的叛羌往往居高,再投掷标枪,能产生压制性的战术效果。
第二个方面就是破骑战术,羌人养马,但羌骑并不如汉骑精锐。尤其是骑兵冲锋方面,汉骑冲锋时,同等兵力的羌骑必然劣势,甚至不敢对冲。
针对冲锋杀伤为主的汉骑,羌骑采用发展成熟的标枪应对汉骑,不与汉骑进行近身搏斗,更不会进行对冲。
而叛羌步兵,则采取长枪阵列的古老办法应对汉骑的冲击。秦军战阵矛兵使用的长矛就在三丈半(七米),为了应对汉骑冲锋,避免与汉军重甲步兵近身厮杀、混战,羌人在实际战斗中恢复了对超长枪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