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去留(三)(1 / 2)
因魏越无私传授,张飞索性留在魏越营垒中一心学习,魏越对生性直率、好学的张飞也很是喜欢,一直犹豫着要不要挖张飞。可张飞不好挖,张飞自少年时就仰慕刘备,对待刘备就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张飞是涿郡豪强出身,刘备家中也仅仅是一时落寞而已,刘备祖父以孝廉做过东郡的范县县令,父亲生前也被推举为孝廉,却意外病逝。
对于挖角关羽、张飞,乃至是刘备,是魏越很早就有的想法,可随着跟蔡邕学习时间增长,施行这种想法的动力也慢慢减少。
为什么后世对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如此推崇,视为道德楷模?这些人不论手段如何,本性如何,哪怕是伪装,也是伪装了一生的仁、义、忠、信;道德方面几乎没有多少瑕疵,不似曹操动不动就屠城,或孙权那么冷血无情。
道德方面是一回事儿,魏越隐隐察觉了到了另一个关键:国体。
刘备若赢了,施行的必然是两汉国策的延续;曹操、孙权若赢了,可能还是老样子:士族干政。
士族干政,一个人的成就由出身限定,会极大的抹消中下层积极性;只要你没一个好出身,任何的奋斗都是徒劳,那你还奋斗什么?出身上层的就更简单了,没有中下层的竞争者砥砺他们,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证自己的优渥、腐败、荒唐生活。
为了保证这种生活,他们必须死死镇压中下层出身的人才;失去来自中下层的道德监督,这些人自然是什么荒唐事都能干的出来。不似先秦、两汉时,高门出身又如何,你风评不好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
正是因为刘备、诸葛亮失败了,人们才对蜀汉充满遥想:若是蜀汉赢了,是不是可以避免士族干政,避免五胡乱华,避免八王之乱?避免南北朝?
后世社会的底层因道德而崇尚、喜爱蜀汉;知识分子痛恨士族干政引发的一系列惨绝人伦,令人骇然、义愤填膺的累累屈辱事,所以他们惋惜蜀汉之败。上层,下层民众都为蜀汉惋惜,蜀汉自然成了文化常识中的正统,比曹魏要正统。
士族干政,这是魏越十分痛恨的,这会抹消一个民族、国家的积极性。就如同种姓制度一样,很多人都关心三哥的报道,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国土、人口方面有威胁。条件类似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悬殊差异?
种姓制度,当种姓制度、思想、隔阂还存在一,这个国家就很难追上来。
士族干政,魏越对这件事情的态度非常的明显,他从蔡邕那里遭遇的种种冷落都是因此而起。他连敷衍、欺骗蔡邕的话都不愿,哪怕蔡邕只是要他一句假话,魏越就是不愿。这种态度,是他苦难、不顺的根源。
当使左丰抵达广宗代子抚慰将士时,魏越询问张飞,问他愿不愿意去蔡邕那里学习,他可以推举张飞去。
张飞的态度令魏越诧异,张飞犹豫了很久,却:“魏先生在蔡大家门下进学,应无多少欢乐可言。几日来与先生朝夕相处,飞知先生乃豁达之辈,却多以严肃面目待人,喜悦时又会放浪高歌,从此可见魏先生心中久抑。先生七岁时随蔡大家进学,飞七八岁时,卢公正讲学县中,先父有意令飞拜入卢公门下。”
“哦?那张君又为何不去?”
“是先母不允,拜师卢氏,子非张氏子,乃卢氏臣仆而已。虽为父母所生,却要为卢氏而死,那要这类不孝子何用?正因如此,张某名飞,取先母言中不羁之意。”
张飞罢眨眨略略湿润的眼睛,遗憾道:“边郡苦难之地,久历兵祸,疫疾多发。今子欲孝而双亲俱不在,思及往事恍若昨日……此飞平生大恨也。”
魏越也是轻叹一口气,劝道:“张君生来自由,不知要比多少人自在快意,确是让魏某羡慕。”
秉承父母逍遥意志而生的张飞是自由的,因此他可以毫不犹豫的变卖家产追随自己的亲人刘备,因为他是自由的,他能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自由的张飞需要一个牵挂,就如风筝需要线一样,他选择了自己敬重的大哥刘备。
张飞也称赞魏越道:“先生乃飞平生所见第三英雄也,想来今后此世之中能超越先生者也无几人。”
魏越微微颔首也不客套:“就如张君名飞一般,魏某记事之初,父母便以‘越’字为我名,取卓越出众,超凡脱俗之意。平心而论,远不及张君父母豁达逍遥,立意出尘。”
“若非身在泥尘中,又何必生出尘之心?”
张飞反问一声,伸出手指指点彼此道:“皆为豪强子,不论是飞是越,同怀脱俗之心,如此足矣,可惜无酒与先生共饮。”
“黄巾即将平定,战后魏某回阳曲陪伴父母数月,之后会入京。若刘君、关君、张君近侧,不妨同饮。”
魏越邀请,张飞脖子一歪答应下来,战后凭他们的功勋和年龄,很有可能入京充任郎官,在京中与魏越相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张飞的回答解去了魏越的一个疑惑,为什么落魄豪强子弟刘备能拜在卢植门下,而豪强张飞却没有拜在卢植门下。卢植会兵法,懂武学,又生性肃正,他广开大门授业,边塞内外豪强能去的都会去听一下,同县豪强子弟不去听讲实在是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