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两国反应(1 / 2)
夏都,一座拥有近两亿人口的大都市,是这块儿大陆中最大的一座城市,楚国的国都屈居第二。
此刻,夏都的大街小巷里站满了人群,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紧张和惶恐的神色,三三两两地相互交谈着今晨发生的怪事。
大夏国统一北方已经一千四百五十六年,北方统一后,又和南方的大楚国相互征伐四百多年,双方都不能将对方征服,却都在残酷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于是,在九百七十四年前,两国在中间的山脉里画了一条直线,双方确定了疆域,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从此,九百多年来双方相安无事,两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两国综合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双方都有元婴老怪镇守,人们从来不担心再次遭受九百年前的那种战争灾难,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今天早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灵气在短短的半个时辰之中,突然全部都被抽空,使修士们不得不停止了修炼,出来寻找原因。
“请问这位道友,早上的动静,道友可受感受到,可知道是何原因,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哎,刚才我正在在修炼之中,灵气突然消失,差一些走火入魔。方才出来,听得皇城里敲响了钟声,想来是官家也在找寻其中的缘由,你我道行浅薄,还是静等官家宣示结果为宜,却是不知是出了何等大事啊”。
“我看事情不小,三百年不曾响过的皇钟,今天被人敲响,其中一定有了不得的原因,道友说的是,你我还是静等消息为好”。
“两位道友说的极是,不过我却知道灵气去了那个方向,方才在下早起,欲外出访友,却见在日头将要升起只是刮起了大风,大风向着边境的山脉方向狂卷而去,直刮了将近一个时辰,等停了大风,四周便感受不到了灵气的存在,想来灵气一定是到了边境的某处,更有可能直接去了大楚国的境内,不知该如何是好”。
“哎,还是静等官家的消息吧”。
宫外的百姓乱做了一团,此刻的皇宫大殿里也是万分凝重。
夏皇司马威端坐在金殿正中的宝座之上面色阴沉。方才召集众臣,商讨派人去边境查找灵气消失的原因,自己向众人说明了缘由,在场的各位“肱股”们,竟然一言不发,一个个低眉顺眼地杵在那里不言不动,好似庙里的泥胎一般,端是让人气恼。
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清心咒,让恼怒的心情稍稍平静了一些,目光却淡淡地从这些大臣身上扫过,最后停在左相王煜之身上,目光在王煜之身上停留良久,方才开口言道:
“左相大人,平时王相自诩足智多谋,在朝廷里又德高望重,不知可有良策”?
听到皇帝点自己的名,左相王煜之心里暗暗叫苦。皇帝自己在深宫里潜修了将近三百年,把朝政甩给自己,自己兢兢业业地为皇帝主持朝政,按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可听方才皇帝的言语,仿佛对自己生了不满之心,哎,自己这个差事,真是出力不讨好。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主持大局,难免不会伤及各方氏族的利益,年长日久,群臣对自己暗暗生出了不满,可皇帝又猜疑自己笼络人心。说自己德高望重,皇帝怕不是怀疑自己有了不臣之心吧?
说句心里话,皇帝那个宝座又冷又硬,自己还真看不上眼,提高自己的修为才是正理啊。要不是迁移到这个地球之前,老祖宗千叮咛万嘱咐,要自己一定要辅佐好司马氏后人,自己何苦当这个劳什子的丞相,找个灵气浓郁的所在,潜心修炼不好吗?眼看自己就快凝结元婴,即将成仙成圣,有自己坐镇,何愁家族不兴。
思绪一闪而过,皇帝问话也不能不答,于是,左相王煜之从众臣中出列,未曾开言,先向皇帝深施一礼,然后才缓缓开口道:
“方才听陛下言说,陛下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一刻,就发现了灵气消失所在,以陛下的道行,也没有探出其中的原委,想来是一件及其棘手的事。老臣以为,灵气消失,关乎所有修士的利益,各大家族的利益全部受到了波及,陛下不如在各大世家之中,选出金丹以上修为的修士,结队前往灵气消失之地,大家群策群力,查探究竟发生了何事,是什么原因致使灵气消失,大家有利共享,有难同当,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司马威方才见众人默不作声,心中有些气恼,向王煜之问话时,难免带出些许情绪,将内心深处潜藏的担忧带到了话语之中,话一出口,就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于是,听到王煜之献策,司马威语气柔和地言道:
“王相不愧老成谋国之臣,刚才王相所献之策,朕以为可行。这样,此事着礼部尚书桓鉴去办,嗯?桓鉴为何未到”?
见皇帝问及吏部尚书桓鉴,权臣之中战战兢兢地走出一人,却是吏部右侍郎张琛。如果原泽海在现场的话,一定会认出此人,正是自己两次“复制”彩礼和建材时的“恩主”,却原来已经作了吏部侍郎。
张琛上前向皇帝施了一礼,诚惶诚恐地向皇帝言道:
“方才臣来金殿之前,见尚书大人未曾到吏部当值,便派人去通告尚书大人,却听回来的人言说,桓大人今早修炼到冲关之际,突然断了灵气,后力不济之下,丹田受了重伤,导致大人昏迷不醒,所以不能前来,望皇上恕罪”。
司马威听罢,对王琛言道:
“那这事着你去办,你吏部对各大家族之人有些了解,你当从各大家族之中,选出金丹以上修为的修士,三日之内交与朕过目,朕最后确定人选,再向各个家族发出皇命。速速去吧”。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