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明法(1 / 2)
王衍不死心,还想继续夸赞自己表妹,说不定崔峪就动心了,在他看来什么承诺都不如姻亲的关系稳固。
姻亲有可能翻脸吗?有可能,不过只是行卷扬名而已,明显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崔峪对此真是敬谢不敏,他不是什么好人,可是如果碰到事情就收一个,碰到事情就收一个,不说后院怎么管,就是腰子也扛不住啊。
谁让这是古代,而不是高武,铁打的身体,钢做的肾。
狮子楼上的饭菜,崔峪也不吃了,直接离开回家。
回到崔府,他径直去找父亲说明了刚才谈的事情。
崔父捋着胡须,瞥了他一眼:“这事情我知道了,不过...”
“不过啥?”
“你看看人家都知道为了省试想办法,你呢?有什么想法?”
崔峪两手一摊:“没什么办法,四书五经我真的不行的。”
“哼,科举又不是只有明经一科,这个不行,你就不想想别的?”
崔峪愣住了,不止一科是什么意思?科举不是就是考四书五经吗?
崔父见他真的不懂,不由得叹息一声,自己这是个什么儿子,只能给崔峪细细讲解。
原来大隋创建科举制度以来,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民间的人才尽量的网罗到朝廷之中。
正所谓,草莽多龙蛇,可是龙蛇都姓隋,岂不是再也不能搞事?
所以为了这一个目标,朝廷几次变革科举科目,总计有明经:明习经学,秀才:锦绣之才、俊士:才智杰出、进士:科举最高、明法:举查明习律法、明字:书法出众、明算:举查明习算才。等等多个科目。
考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考察经书经义,有的考察律令,有的却考诗赋,可以说包罗很广,目的就是尽量做到有才者皆收。
崔父的意思很明白,科举科目这么多,这个不行就那个,总有一个适合你。
崔峪却有点疑惑:“既然这样,父亲你为啥三十八才中科举?”
“哼,你懂什么,岂不闻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我三十八岁就能中进士,可是大大的厉害。”崔父得意地说道。
他又得意地解释,为什么进士这么金贵,首先是因为科古代的生产力太低,考试又要到京城去,如果一个考生住在岭南,他要参加省试,在路上的时间就可能有一年以上,而且这一路蛇虫鼠蚁,猛兽遍布,还有上山的土匪,实在是很不容易。
所以为了学子不至于频繁往来在路上,其实也是怕路上死的人太多,别的人就不考了,亦或者为了考试,学子被逼常住京城。
不论读书还是赶考实际上都是非常费钱的,一般的人根本玩不起,就算勉强赶到京城,万一没考中呢?
再走一年路回家?怎么可能呢!
他们只能像刚才说的,被逼留在京城接着读书,以应对下一次省试,可京城不是穷人家的孩子能常住的。
所以在科举初期,世家赞助穷学子的比比皆是,送钱、低价出租房屋,亦或者干脆嫁女儿,为的就是,这个人一旦高中,就会回报自己。
这样的世家和学子相互勾连对朝廷好吗?当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