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林戈是主角(2 / 2)
他只能继续一个人流浪。
这个一段情节和対白看似平淡无聊,却给人一种真实无比的感觉,隐约显出一番人生哲理的味道,不自觉的令人回味、深省。
它跟前面的轻喜剧基调完全不同,几乎要“破坏”了本片竭力营造的梦幻甜蜜的嘲讽氛围,然而确实整部电影“画龙点睛”的部分。
揭示了无论多么喧嚣欢快的生活,总会有让人感到平凡苦闷的时刻,从而升华了影片的主题,让观众们看了之后久久难以忘怀。
而且在角色特质方面,林戈本人十分符合导演所要的“lifeout”的要求。
林戈斯塔尔自出生以来,命运多舛。
他小时候因为疾病成年累月躺在医院里,失去了正常求学的机会,生长发育也因此大受影响,导致成年后个头始终不高。
好在林戈一直保持了难得的乐观天性,笑看生活。
出院后爱上了乐器架子鼓,得到继父的慷慨馈赠后,从此以打鼓做为兴趣和职业,做为左撇子的他打鼓多有不便,但仍刻苦掌握一手精湛的好技艺。
在披头士四人当中,林戈从小就是那种长期被“忽视”的人。
而这也正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状态,所以他才会被导演选择成为电影“主角”,能够在电影中担当生活的观察者和发现者。
只有这样的角色才能引起观众共鸣,拉近观影者和披头士的距离。
否则整部电影都在展示大明星们的疯狂欢快的生活,那么电影剧情就无法走进人们的心里,只能始终高高漂浮在云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不得不说,导演的眼光确实很犀利,一下子就命中了人们内心的靶子。
同时林戈的表现也确实很优秀,在看过《一夜狂欢》的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表演水平简直可以和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相媲美,在火车上面对美艳女子搭讪时的自卑、对乐器的固执洁癖、流浪时的处处碰壁、被警察逮进警局后的安分、披头士三人将警察们引出警局后,一个人大摇大摆的从里面走出来……
林戈的戏份发挥十足,将其他人的风头抢个精光。
当然导演和编剧也都注意到,这样凸显单个人的做法要不得,很容易导致剧情人物关系失衡。
所以也给了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不少的情节片段。
所以在电影里,当林戈离开乐队后剩下的披头士们坐立不安,倾巢出动去找人。
他们还对经纪人表示,若是没有林戈绝不会在三缺一的局面下登台表演,并为了他和伦敦警察们展开“猫鼠游戏”,四个人上蹿下跳东奔西走好不热闹。
这一段特别讽刺了警察们的愚蠢和迂腐,充分显示了乐队的团结精神。
“哈哈!那是你吧?是你吧?”
苏西指着荧幕上的一名警察,向乔尼低声笑道:“若不是看到那双熟悉的眼睛,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
“这只是化妆效果罢了。”
乔尼也看到自己扮演的警察角色,果然显得很蠢很可笑的样子,难怪琼哈里斯会特意提到。
幸好只有熟人能认出来,否则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在《一夜狂欢》电影的最后,林戈放弃了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
重新回到了thebeatles队伍中,继续努力担当一名鼓手,快乐地在舞台上敲着鼓,傻乎乎的甩头向歌迷微笑,仿佛什么事儿也没发生。
演出结束后,四个小伙子们没有休息,没有假期,在经纪人的不断催促下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乘坐飞机赶赴下一个演出地。
正如电影名字一样“ahardday’snight”,该主题贯穿整部影片,永远都不会停止下来……
theend!
根据市场部门反馈的数据,这部电影跟随着披头士的巡演脚步,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且受到观众们的极大欢迎。
目前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一千万美金,估计等到影片最终落画时,可以到达一千五百万左右。
这让许多电影人直呼:“音乐类型电影已复苏。”
毕竟整部电影投资也就五十万美金,至于宣发费用就更少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联美电影公司比不得好莱坞大公司,无法拿出大笔费用进行宣传,所以全靠披头士的巡演和粉丝们的狂热传播。
不但电影票房高,专家对它的评价也都是一致好评!
在艺术性方面无可置疑,影评人认为就算是拿去跟新浪潮电影对比,《一夜狂欢》的创新性也不会落在下风。
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伪纪实的喜剧音乐电影,让后人多了一种模仿风格,也让原本已经落寞的音乐电影重新焕发出希望。
正是看到《一夜狂欢》的大获成功,使得好莱坞不少电影公司想要重启拍摄音乐类型的电影。
毕竟音乐电影在有声技术出来时,可谓火爆了许多年,只不过最近这十几年无人问津了,所以才会没人和公司敢投资拍摄。
现在《一夜狂欢》让所有人都看到了音乐片重新崛起的希望,因而有不少电影人和制作公司开始立项跟进。
“这可得抓紧时间了!”
乔尼从市场调查报告中得知这种情况后,心想不能让福克斯反应过来,必须要抢在对方前面将《音乐之声》的版权拿到手。
否则万一错过,以后想要再有这种好机会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