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和谈(1 / 2)
一听萧易安说自己要去,檀逸之哪里会同意让她陷入到危险之中,立刻果断的否决说:“不行,绝对不行,你不能去!”
“为什么不行呢,那个突厥使臣说了,只要大周的皇后亲自前往,和谈的条件可以再加以商议,说明事情大有余地。”
萧易安微微仰着头,眼眸中清晰的映出了他的倒影。
同时她那一双如同黑曜石的眸子,干净清澈的像是不曾沾染一丝杂质,此刻已经透出了坚定的神情,让人情不自禁的心软。
但是檀逸之将心一横,“这明显是个圈套,你不能去!”
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语气太严厉,于是他又放松缓下来,慢慢开始地解释。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是想凭着过去与她的几分交情,去平息双方之间战火的干戈。只是现在的突厥太后已经不是当年燕朝的昭灵公主了,她现在心狠手辣,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既然现在她将你当做了仇人,就不会再顾念当年的交情了,你去与她相谈,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况且以你大周一国之母的身份出现在突厥人的眼里,恐怕也会反过来将你抓起来当做威胁的筹码,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
萧易安看到他的反应这么激烈,只好先安抚他。
“你放心,我绝不是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才做出这个决定的。听说朝堂上有大臣主张要不动刀兵,要突厥人自己退走?”
檀逸之思虑着说:“这次的突厥来势汹汹,但是他们的兵力有限,一路上长途跋涉,路程太远,绝对没办法打到金陵来。所以有官员建议说,不用管这些突厥人,让他们抢够了几个城池之后就回草原去,战乱自然会停止。”
萧易安愤然说:“这种话真是其心可诛,本来就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百姓要受到战火的牵连,现在难道朝廷还要加以纵容不成?除非发生意外,否则突厥人绝对不会自己撤走,这种念头真是荒唐。”
“没错,朝廷中分为主战派、主和派,少数的后者简直是糊涂愚蠢,说到底还是怕自己受到牵连,若是让他们亲眼看到了那群突厥人的烧杀抢掠,就知道自己的话有多蠢。”
檀逸之的目光阴沉了一下,看得出他已经想好要怎么收拾这些人了。
见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些,萧易安说:“这次突厥非常过分,明知道大周不会答应,却还故意提出这么多和谈的要求,或许里面暗藏玄机。”
“可能他们派使臣本就不是来和谈的,而是来挑衅的,故意激怒咱们。”
萧易安说:“但是这样能有什么好处呢,费这个心思又有什么用呢?挑起大周怒意之后,让我们更加不计代价的与他们决一死战吗?”
她从袖中拿出一封书信,“这是慕容旻从关外派人送回来的,他告诉了我一些不同的事情。”
言罢,檀逸之半信半疑,但还是从她手中接过了信,边拆开边说,“慕容旻是她的亲哥哥,当然会为她说好话了,所言未必是真的。”
萧易安捅了一下他的胳膊,“你先看完再说。”
这份信很简单,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只说了一件事。
突厥太后的权力并非一人独大,在她的背后还有大巫师和一个叫韩德的谋士。
准确来说,韩德是太后的人,但是大巫师有些嚣张跋扈,行事没有顾忌,双方互相牵制着执政,彼此忌惮。
连慕容旻去劝说,太后并非单独一人接见他,而是在韩德和大巫师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和他面谈。
而且兄妹在谈话的过程中,大巫师多次打断了太后的话,使得气氛一度陷入尴尬的僵持中。
檀逸之都看完之后,勾起了一抹玩味的笑容,“有些意思,看来这突厥内部的政权也不是铁板一块,所谓的太后并不是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大权独揽啊。”
当初韩德在突厥落败之后,迅速走水路逃走,历经了千难万险,一路回到草原。
找到了丧父又丧夫,因此一蹶不振的大妃,劝说她不要灰心丧气,重整旗鼓,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由自己来掌握这无常的命运。
从那开始,韩德一直不离不弃的在她身边,一直出谋划策。
包括后来的嫁给阿罗禄夜迟波,毒死他的四个儿子,事先把写好突厥文的绢布藏进羊肚子里等等主意,全是出自于他的计谋。
同时,拉拢大巫师,编造出一个“天之女”的故事,利用人们心底对鬼神的未知恐惧来使他们臣服,相信天命所归这回事。
计划成功之后,大巫师和韩德都成了太后身边的红人,作为奖赏,给予了他们权力。
但是大巫师仗着自己的功劳,开始渐渐的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了,居功自傲,甚至敢在私下里顶撞太后,态度跋扈无礼。
这次慕容旻能看出一些端倪,也是因为大巫师的态度太不尊敬,一看便让人泛起疑窦。
太后、韩德、大巫师,对于突厥内部的争斗的确可以利用。
萧易安说:“我倒是觉得,这次突厥所提出的和谈条件不过是想掩人耳目。我想借着“和谈”的名义去一趟,看看突厥那边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话题绕来绕去,转而又绕了回来。
檀逸之的态度还是那么强硬,“突厥既然指名道姓的要你去和谈,明摆着就是挖了个陷阱让你跳进去,不能中计!大周现在兵力强盛,还没有到要和谈的地步。”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后面是无数的普通百姓的尸骨堆积而成的啊。现在双方僵持,还是要继续爆发战乱,雁门关的将士已经死伤过半了。等杨硕和董成大追击上去,将突厥的人马围起来之后,免不了又是一场恶战。”
萧易安长长的睫毛垂下来,像是染上了一层阴影,藏着自己的心事。
大周初立,若非不得已,本不该这么大动干戈,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养民安民,耕织农桑。
这一个士兵殒命的背后,或许就是一个家庭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容易民心涣散,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
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君王一再兴兵,在后世只能留下一个“穷兵黩武”的评价,透支国力,还会给后人埋下一个大祸患。
“我去和谈,或许能够避免双方继续的争斗,总要去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