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结怨(1 / 2)
第二天,老夏婆子见大嫂在堂屋里摆弄那些祭祀用的水果、点心。就凑过去故意深深地叹了口气:“唉!”
大嫂听了奇道:“哟!祖母,这快过年了,什么事儿将你愁成这样。”
老夏婆子见她应了,就语重心长地说:“还不是你们大房!唉!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不讨你婆婆的喜欢。你看看,早些年我就说,该让大哥儿读书。她倒好,非让他种田。”
大嫂神色不愉,干巴巴地说:“家里的地总得有人种吧。再说相公也不是读书的料。”
“延续是不是读书的料,现在说都迟了。可是如海是咱们长房长孙,那可是他们这一辈的表率。要我说可不能再像大哥儿那样给耽误了。”
说罢,又作出几分好奇地问:“如海课业还行吧?比不上七哥,但也不输六哥、八哥吧?”
问罢也不待她回答,只摇头说:“唉!你看看,怎么就生出那样主意。让自己的儿子去考功名,倒让侄子替他守着退路。你看看,你看看,唉!”老夏婆子甩着手,垂着头慢慢走远了。
大嫂被老太太一阵长吁短叹搞得心烦意乱。出来正看见自己的儿子,连忙拉了如海躲进房里。
“这心里乱的不行,五叔让你去县里做书办也是好事儿,可我总觉得这事儿耽误了你的前程。”大嫂搓着手,急得坐立不安。
如海心头一喜,找太婆还真是找对了。如海自小儿就听太婆说小夏婆子偏心,压着他们大房,不让他们起来。
没想到这次五叔要科举,就想让他顶了做书办。如海心里头颇不服气,自己读书也是不错的,为什么就不能走科举的路?偏要给五叔叔做嫁衣?回头五叔要是科举的路走不通,这书办的位子是还给他,还是不还给他?
如海定了定神:“娘,既然五叔都晓得科举比书办好,那自然是科举更有前途。我自幼读书,虽比不上七叔,但是在咱们夏家,也没有旁的孩子能比我强的了。”这却也不是他自夸。
夏大嫂呆呆坐在床边琢磨,要是日后五叔回来想要这书办的位子,他们也不好不给,上面还有个婆婆压着呢。那时,若是如海在想走科举的路,年纪就大了。怎么办才好呢?
当天晚上,就听见大哥、大嫂在房里争执不休。
吵了两、三日,小夏婆子也就知道一二了。将大嫂叫到房里:“既是不愿意如海去县衙做事,同我说就是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也不能只顾着五哥。”
大嫂连忙说:“母亲自是疼我们的。我......”
小夏婆子一笑,抚着桌角慢慢说:“也是我的一点点私心,你们这些年为家里忙碌辛苦了,有些摘桃的事儿,也想尽着你们先挑。像咱们家这么多儿子、孙子,只有怕孩子没事做的,倒不用愁没人顶个差事。”
又说:“你这几年身为长嫂,为夏家操持,有功劳、有苦劳。这些事情,我自是以你的意思为重。”说得夏大嫂一张脸,红一阵,白一阵的。
又问:“既不去县里,可想好了以后的事了。”
大嫂这才回过神来,嚅动的了一下嘴唇,半响才轻轻地说:“如海读书也是不错的,打算继续考下去呢。”
小夏婆子笑了:“这也是极好的。只要孩子们有正经事儿干,做什么行当倒不拘。”
又问:“可是问过如海了?如山也不小了,有什么打算没有?”
大嫂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问过了,那孩子自己也是想试试呢,家里如今也有条件,倒也不差那点钱。如山、如山他自然是跟着哥哥。”
小夏婆子听了笑了笑,又点点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们兄弟肯互相帮衬,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么着又安慰了夏大嫂几句,又问了几句二哥和薛羽的外祖母家送来的年礼怎么归拢的,就让大嫂自忙去了。
等到五哥快回县城的时候,小夏婆子就跟大嫂说:“已经定下来了,问过了三叔、三婶和如驹,再过两、三年如驹考了秀才就跟着五哥学学。”
大嫂呆呆地听着这个消息,半响无语。
三嫂子则高兴得从早笑到晚。却又跟大嫂说:“大嫂子你真是个有福的,就等着你儿给你请诰命吧。”
大嫂子心里又气又恨,却也无法。
小雨冷眼看了,忍不住跟小夏婆子说:“一个,是个蠢的。一个,是个搅家精。娘,您当初怎么娶了这么两个儿媳妇。”
小夏婆子嗔道:“莫要胡说。你大嫂子人虽笨些,心却不坏。别看她当年把你二哥挤兑走了。最苦的那几年呀,她吃稀粥,给你二哥盛的可都是干饭。”
“至于你三嫂子,当初还是你三哥高攀了人家呢。也是多少人求着呢,算盘打得好,货也理得明白。在酒肆里,那些三教九流的各色客人,也没有谁能占了她的便宜呢。”
小雨听了若有所思。又抱着小夏婆子问:“娘,那六嫂子是谁家的呀。咱能不能抢过别人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