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章 府内念异,查探视差线,余念入坑(1 / 1)
翻空念及念体又开始了长时间地念思。念回当下,先是体察先前所融合的念体,从融合度上比较还是有差别的,不过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念体将融合中的物质散布在链轮接触面上,并形成一些小突起。念体的施磨挤压构件重新启动,开始了新一轮的“磨人”进程。由于结构的改变,使得效果出奇地好。一方面,小黄球“瘦身”久违地重现。另一方面,接触面的小球分离物与念体的融合度提升明显,整个转换效率显着提高。小黄球在减掉近五分之四的物质后,终又不动如山了,颜色也由黄色重归莹绿。翻空念及念体这次没有寻求改变,只是将严重缩水的小莹珠,放在已变形为瓶状容器的离体端中。
翻空念通过感念碎块的堆叠高度,可以想见洞府开凿应该进展不错,念体没有离开,继续着将碎块变成小黄球,脱皮成小莹珠的事业。翻空念念体念注洞府,发现经过离体端们的不懈努力,已初具规模。翻空念进入到洞府内部,洞内深度仍显不足,才几个翻空身位,宽度上也差不多,工程完工还需时日。可见离体端们的工作难度有多大,真的如蚂蚁啃大象般不易。翻空念在这小小的洞府空间内,敏感地发现,念觉随着深入而外感被干扰的程度就越严重,看来这洞壁物质另有玄机,玄在何处?念体在对崖壁碎块的深度处理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也可能是身处外部空间的原因吧。洞内作业中的一离体端中念丝飘出,感受被屏蔽状况,结果与翻空念同感,念丝回归离体端复工。翻空念将念力回缩,骤然膨放,受干扰情况稍好一些而已。
又尝试了其它几种方法,结果大同小异,索性暂时将此疑难放下,翻空念转而将解决“工程”进度慢的问题提上日程。能不能将主体端解脱出来,担任攻坚的 主力,于是主体端又被整形,其中一部分全力构造有利于发射离体端的结构运行方式,保障并提高原有效率。分离出来的真正主体幻作钻头状,利用炙焰与稠寒的爆发动力,飞速钻进,释放它们的爆发力。第一次的操作结果是,钻头主体从钻入口被高速喷出,洞壁上被留下了个不大不小的洞,看来此法可行,只是仍需完善。如何将主体端留在钻洞内并充分发挥那爆发力的作用呢?洞内部分膨胀,洞外部分施压,再次高速冲钻,引爆。一大片的洞内壁被硬生生地揭了下来,碎片满洞。翻空念念满意足,有了主体端的强势加入,工作效率的改观自不必说,可以说掘洞铸府工作真正走上了正轨。
洞外碎片堆放处,念体在翻空念参研掘洞大业这段时间也未闲着,尽职尽责地“琢磨”碎片,那离体端小瓶也亦满盈,念体不禁怀念起寂龙主体上的那个能收纳众多物质的蕴能球。无奈,主体它境,力不可用。念体用几丝念丝,亦幻作容器,以盛装小莹珠。翻空分出念体的五分之一部分准备让其去外历练游走,剩余的大部分念体仍留在堆放处主持“捻丸”大业。
安排妥当,准备出行的那部分念体散形化虚,朝着盆地其它方向飞去,首先入念的是那些隐现绵延至远大的平行视差线。念欲入其内,初试未果,因其表面太过紧密平整。寻寻觅觅,念察入微,发现许多精微孔洞遍布其上。念体亦精分至微,遣出一丝循孔而入,孔内阡陌纵横,曲折交织,恍若迷宫。念丝循一孔盲行,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弯,念丝“从一而终“随孔达至一个”粗圆“孔洞(相较于微孔微丝谓之为洞,毫不为过)。入得孔洞,发现内有物质流质,缓缓涌动,有些渗压入了微孔。念丝体察,原本散布在孔洞上的微孔作用各不相同,有的通透,如念丝进入所经过的,有的上有瓣膜,控制流向,出入可控,有的微孔中含纳着实体的筋络。
念丝沿着“粗圆“孔洞前行,感受着它的直顺,几无偏斜,引人入狂。孔洞内也生有须刺,方向可变且软硬兼施,有着它们自己的控制机制。念丝直行无趣,横向透入一个微孔,沿络顺行。片刻后念丝现身在另一条”粗圆“孔洞中,洞中情形简直是上一个的翻版,直顺的让人发狂。念丝从两条”粗圆“孔洞如此临近且平行顺直的情形,推测上面所显现的隐现任一个色差线应该是一束”粗圆“孔洞的集合。念丝又在孔洞中循行了一段不短的距离,并没有发现其它奇特的事物,便寻得一个微孔窜了进去。
念丝从微孔回到表面后,巡游念体已不在念距范围内,两相遥感,相互趋近,在一个凹坑地征处,相遇相合。感念那面前的不规则凹坑,初觉坑内无物,坑浅。念体飘飞下落,在坑边时感觉并不深的凹坑,念体下落一段时间后,“坑底“已依稀可见,但距离的缩短却感受不到。念体骤缩,显然被此地的异常惊到了,根本无法知晓前路否泰。于是念体裂成两块,其中占大多数的那块,上飞回到坑外,以备不测,后援接应。剩余那小块念体,继续努力下坠(下坠这部分念体命名为余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念又下落了一段时间,周边环境有所变化,下方出现了浅浅的似雾状弥散的”雾质“。余念知道那里面定有新境遇,并未停驻。当余念进入浅雾层中时,略有滞感。看来雾状物可以影响到念体,不过这一点余念并不担心,反倒有些窃喜。因它可以更直接地借力于这些雾质,动作会更加灵活。余念践行刚才的喜念,念力施于雾质,借力下行,速度快了不少。余念感觉自己下落很快,可实际上与坑底的距离却变化微小,变得多的只是余念的感觉,余念并不知情,快乐地坠落着。雾散见”底“,余念动于情,自寻烦恼。就这样,有雾、无雾地重复了几次,”底“近了许多。余念发现近底的过程并不是连贯的,跳跃性地变化着。要么几乎距离不变,要么突然感觉明显地突近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