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血火炼狱(1 / 2)
(过度章节)
随着日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的登陆,淞沪会战进入第二阶段,后世称之为“血火炼狱”。
十日围攻中国军队占据绝对优势兵力,有空军、重炮、坦克支援,结果还是以日军援军及时到达,最后以失败告终。结局令国人惋惜,其中失败的原因众多。
一,双方对比。日军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而且充分吸取了“一二八事变”的教训,进行了周密的准备,防御工事火力配系都早有计划,同时还拥有海空火力优势。
反观中国军队方面,思想上还延续着“一二八事变”的经验,认为日军不过尔尔,各方面几乎没有进步。战略上又受政治外交掣肘,错过了最有利的战机。
二,军事层面。首先指挥上有不足,张治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迅速根据战况及时改变部署,对几个师的攻击进度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攻打汇山码头,连最基本的侦查都没做足,导致大量216团士兵阵亡。
十天的围攻,断断续续,没有趁热打铁连续进攻,给了日军喘息之机。
三,战术方面。德械师固然是精锐,受过德国顾问的训练,但更偏重于野战,缺乏城市巷战的经验,一味只知道平推直进,少用巷战常用的爆破手段,其战术相当的呆板,就连最起码的步坦协同作战都不会。
四,协同方面。国军虽然有空军参战,但都用于攻击日军军舰,对于地面做战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支援、配合。
步兵和炮兵的协同有所不足,德制150毫米榴弹炮性能先进,射程远威力大,可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步兵和坦克的协同更是严重脱节,步兵只知道坦克开道,却不知道为坦克提供掩护,造成步坦脱节,结果自己的坦克成了敌人的堡垒。
十日围攻,作为淞沪会战第一阶段,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宣告失败,但是中国军队作战英勇无畏,仍然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应当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