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班师回临安(1 / 2)
杨惟中得知消息的时候则是愤恨有加,他为大蒙古操劳了半辈子,亲眼看到大蒙古国碾压整个天下,一点点成长起来,没想到身子骨快入土的时候,却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十分悔恨当初的做法,为何会向忽必烈推荐刘秉忠这人,如今却培养了一个掘墓人来。
“这样下去,大蒙古国迟早堪忧,而我又该怎么做,现在为宋国俘虏,难道去死么,可死了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杨惟中胸中无尽的愤懑,但没有什么地方发泄,因为他屋子的周围已经全部站满了监视他的侍卫,就连服侍他的人也在监视着他,生怕出现意外,除了挥笔写词,牢骚满腹之外,其他也没什么可以做了。
除了杨惟中之外,监狱内待着的董文炳以及阿里海牙也知道了刘秉忠等人要去临安的消息,他们的表情也与杨惟中的一样。
此刻他们心如死灰,已经对刘秉忠没抱任何希望了。
甚至阿里海牙用头撞击墙壁,头破血流,后来被闻讯而来的狱卒看到了才幸免于难。
董文炳则是面色如灰,喃喃自语。
……
鄂州府衙。
刚到夜晚的时候,赵诵终于回府了,下人们开始给赵诵开始准备洗澡水去了。
这时候侍女来了,正要为赵诵宽衣解带,但被赵诵拒绝了。
李怀恩进来,忙让那侍女下去,因为见到赵诵一脸皱着眉头的样子。
鄂州的事务现在已经交给文天祥他们去处置了,于是李怀恩揣测问赵诵:“殿下操劳鄂州事务,此刻要回临安了,终于可以与苏娘子见面,为何还是心事重重?可是因为刘秉忠?”
赵诵道:“我操劳,是因为在这些北地汉臣中,刘秉忠还是一个未知的因素。刘秉忠此番去临安必然是为了临安城内的密探。”
李怀恩见赵诵如此谨慎小心,就道:“陛下必然有所戒备,所以早就做好准备,否则也不会以退为进,提出折衷之法,更不会胁其家属南下去临安。一面是为了降服这些北地的汉臣,另一面则是更好的监视他们,我们只有挥师北上收复中原才可能对他们彻底放心,否则终究是引狼入室。再者当初收服了王弼安,在鞑子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殿下应该放心才是。”
赵诵道:“终究是我多虑了,不过他们的手段还是太嫩了,在临安的根基也太浅薄了,否则忽必烈的人早就南下了,毕竟忽必烈不是蒙古大汗。”
李怀恩听了赵诵的分析觉得也是如此,但此刻忽然多了有一丝担忧,他道:“殿下,现在忽必烈回北方了,只要此人还活着,我们就必须要小心应付,再说他将来若为蒙古大汗,必然率军南下搅乱天下。陛下就不怕么,还有这刘秉忠。我不知道是忠还是奸,他对忽必烈是忠,但对宋国就不一定了。还有我听闻这刘秉忠精通天文、卜筮、算术、文学,而其行为放荡,早年的时候出家为僧,而后又入金莲川幕府,既然出家为僧,为何又入朝堂,怀恩不知该怎么形容此人了。”
赵诵听李怀恩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刘秉忠比普通儒士多了一层僧人身份,又比一般僧人擅长阴阳术数,同时又通古今圣人之学,但不拘泥世俗,而且此人刚烈又为忽必烈鞠躬尽瘁并且效忠多年,确实让刘秉忠对宋国死心塌地不太可能。不过要降服一个人,不一定要其臣服,有时候要从对方的信念与毕生的追求处着手。而刘秉忠这样的人或许只能拿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来征服他了。
赵诵忽然想起了一代妖僧、黑衣宰相姚广孝来。
姚广孝为朱棣出谋划策,最后什么都不要,而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赵诵佩服姚广孝这样的人。
赵诵道:“刘秉忠有才不假,陛下这么做,是给天下人的士子看的,所以绝不会杀刘秉忠,但若是刘秉忠做出不利宋国的事情来,陛下也不会杀他,只会将他囚禁起来,同时也表明陛下不会杀北地的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