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普法(1 / 2)
咸阳,温汤宫。
扶苏泡在温泉中,一手拿着奏疏,一手拿着剥好的橘子。
大冬天的泡温泉,真是太爽了!当皇帝真好……扶苏把橘子叼在嘴里,接过蘸好了墨汁的毛笔,在上面工工整整的写了一个‘可’字。
“陛下,陇西战报!”
韩让从殿外急趋而入,将一卷帛布递到扶苏手中。
扶苏看了一眼上面的日期,发现这是两天前从羌境传来的。
他大致估算了一下距离,从那里到咸阳,直线距离应该在700多公里,鸽子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情报送到了咸阳。
难怪直到无线电技术发明之前,人类的快速通讯手段,都是飞鸽传书!
这可比骑马送信快多了。
扶苏打开,发现这是用多张帛布拼接而成。
‘斩首七千又二,虏男丁三万四千又三十一,牧奴一万五千四百二十,妇孺六万八千余,牛、马、羊无算。
另,发现匈奴异动,已送急递至九原城蒙恬处。’
扶苏合上帛书,呆呆望着房梁出神。
他在思索,该如何回复李信。
此战大捷,仅赏田至少要需百万亩,当然,里面会有不少的功劳用来抵消欠债或罪行。
不过这不是扶苏所担忧的,虽然临近水源,地势平坦的田地早就有主了,但是坡地,林地还多,再有这样的数次大捷,也一样有土地可用于赏赐。
扶苏所想的是,能不能换一种赏田的方法,将这些有功的士兵,安置到新开辟的土地上,用湟中的良田,置换他们家乡的授田。
嗯,加倍换!
扶苏在翻看《秦记》的时候,曾注意到,延续自商鞅变法时的授田制,直到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的第五年,就不再实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颁布了一道,‘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既,让授田不足百亩的平民,自己去按照国家制度规定的数额,自己设法占有定额的土地,国家不再保证按规定授田。
可是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却千难万难。
扶苏回顾自己在上郡做监军时,曾经带着戍卒们屯田。
如果是平地草原还好,冬天的时候一把火烧掉枯草,春天的时候多耕几遍,把草根从土里翻出来,之后再用心调理几年,荒田就变成了良田。
这样的田,一人一牛,一年的时间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定十几亩甚至几十亩。
可如果是山坡地,提别是那些远离水源、且以碎石为主的山地,四五个人一起上,一年的时间能搞出几亩薄田,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所以尽管朝廷鼓励平民拓荒,但大多数的平民还是只耕种自己仅能糊口的一点点田,然后为那些田多的大户,庸耕(佃农)为生。
与其让他们做佃农,不如把他们迁到新开辟的疆土去。
如果扶苏没有记错的话,湟水谷地地形相对平坦,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合2400万市亩,折合秦亩在7000万亩之上!
而且大多是临近水源的水浇田!
再加上扶苏命人打造的铁质铧式犁,以及从羌人那缴获的牛、马辅助耕田,要不了两年的时间,那里就会是一处新的粮仓。
扶苏略一伸手,等候在一旁的韩让立刻递上了一卷竹简,以及一根吸饱了墨汁的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