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奎叔老了很多(1 / 2)
李二海回来了,而且安然无恙。
几天之后,风波便渐渐平息。
生活,又重回原样,该干嘛还干嘛。
李二海父母和王炳开也放下心来,便要求回丰南村。
让老张过来,李二海决定陪他们一起回家。
自己这次确实有点过,无缘无故地就跑了,让家人为自己担心,心里确实很愧疚。
很想多陪陪他们,又没有太多的时间。既然他们要回去,便借着送他们回家的机会,陪陪他们。
二海父母老实,言语不多。
王炳开相信李二海,但离家这么多天去干什么了,李二海守口如瓶,仍然有点不放心。
又不好刨根问底,只好侧面说说。他叮嘱李二海,马上就做父亲了,以后做事更要谨慎,因为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炳开希望李二海好,实则是希望自己的女儿王妍好。
他说得有理,李二海也能接受。现在是一家人,长辈的话还是要听的。
到了丰南村,先把父母送到家,李二海说陪老丈人到家再回来。
车子到了王炳开家,远远地看到门口站着几个人。李二海眼尖,一眼便认出,有谢闯。
谢闯已经到任庆丰镇镇长。
不知他是怎么知道李二海今天回家的,正好要下村检查工作,顺便到了丰南村。
大家见面,热情地打招呼,开门进院,有说有笑,十分融洽。
王炳开让人上街买了几个菜,带了几瓶酒。
好多天没回家了,屋里有些难闻的气味。王炳开连忙打开窗户通风。
谢闯开玩笑地说:“今天王书记不在家,村里的工作还没有检查呢。”
四人坐下,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李二海先是问起到了庆丰后的工作情况。
谢闯精神状态良好,边打牌边汇报,他说:“李常委,说实话,来庆丰是来对了。别看总是在县里垫底,其实工作容易入手。”
李二海打断他,说:“现在不是工作时间,别称呼职务,就叫名字吧。”
谢闯心想,这里还有别的人呀,但也觉得称呼职务有点疏远,但直呼其名,也不妥。便说:“老同学,来了庆丰以后,我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发现这里资源丰富,可以开发的东西很多,只要肯动脑筋,发展不是问题啊。”
听他一说,李二海内心甚感欣慰,让谢闯来庆丰,是选对人了。
李二海说:“你真是个有心人,你这个想法,跟我不谋而合。”
谢闯心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王炳开是本地人,对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好,思路活络。之前镇里的工作不算不好,也不能说大家不努力,谈到动脑筋,这方面还真差了点,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因循守旧,工作总是没有起色。”
一个随谢闯过来的镇干部也是同感,他说:“我们之前的工作就是太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多年来,工作虽然没错,但没成绩呀,总是挨批评,当初把我调来庆丰,我是有抵触情绪的。不为别的,就是在这里上班,觉得没面子。”
谢闯的思路是对的,看来赢得了支持,李二海放心了,下面就等着出成绩吧。
忽然想起一个人,李二海跟王炳开说,要去请奎叔。
王炳开说,他去请。
一会儿,王大奎到了。
李二海说:“奎叔,我们也是刚到,本想去拜访您的,谢镇长他们到了,请您过来,一起吃个饭。”
菜上桌,酒入杯,一众人便开怀畅饮。
谢闯敬了李二海四次酒,每次一个名堂,第一次敬的是老同学,第二次敬的是李厂长,第三次敬的是李部长,第四次敬的是李常委。
酒桌上,只要你讲出个理由,就是敬酒的借口。这就是酒桌上的一种文化。
席间,谢闯提起李二海十多天不在温定的事,桌上的人都很好奇,伸长耳朵来听。
谢闯说:“现在啊,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就能一夜远播,传得沸沸扬扬,说得天花乱坠,真像身临其境似的。以前不懂‘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现在终于明白其中道理了。”
在座有一个镇干部叫周坤,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庆丰镇,虽然是个落后乡镇,但底子并不薄,以前只是管理不到位,基本属于散放式的,大家都乐于做好人,不敢批评谁,或者根本不想批评谁,整天一团和气,这样的工作环境,缺少压力,更没有动力。”
另一个干部放下酒杯,说:“确实确实,这人啦,不是每个人都有积极主动性的,不少人,你不用鞭子在后边抽,他就停步不前,你抽一下,至少他能动一下。总体来说,缺少了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措施,缺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