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感谢(2 / 2)
有些孩子偷跑下山是山里头的居民都知道的,但是也不知道他们是死在半路了还是怎么的,没有一个回来过。所以“下山”这两个字眼基本上成为了山里人们的禁忌,不能提到。一提到就会勾起那些父母的伤心处。
不过还好的是,山上的居民秉持着古代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他们每家每户都不止是生了一个孩子,所以走了一个也不会太难过,久而久之那个下山的孩子也就被所有人给遗忘了。
“……”得到这个答案的人们只能语塞,思想层面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话,你所有用心的解释可能在对方眼里就像一个笑话罢了,笑话可能还好笑点,而你说的话只会让对方反感,继而再也没有别的用途。
而村里的孩子们呢,听到一些大人们说他们以后有“学”上了,一个个也是云里雾里的,因为这个村庄成立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人是有接受国“学校”这个地方的教育的。
对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也并不知道以前还有个叫私塾的地方,跟当今的学校一样,是给孩子们读书,学习知识的地方。
但是听说能很多小伙伴每天都能聚在一起倒是一个比一个兴奋起来,他们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每天也召集几个玩的好的伙伴一起玩也需要浪费不少的时间,家长有时候也不允许他们玩耍,要他们留在家里面做些家务事。
而现在如果大家都能正当光明的在学校里面见面的话,那每天就可以一起毫不费力的玩耍啦,想到此处,一个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心生出了无比的向往之情,可别提他们有多想学校能第二天就见好。
而这群思想各不同的人们,汇集成了整个村落,他们虽然思想境界不同,但本质都是有好朴实的在普通不过得群众。有人免费为他们提供帮助,无论有用没用,那都是需要感谢的。
所以村里面达成了一致,由几个代表人物(重点就是肚子里有墨水,会写字)在村长的召集下共同写出了这份集体联名信,交由了工地上的包工头,让他帮忙代为转交给他们城的政府机关。
这位包工头本来吊儿郎当的不怎么管事(只要这样江老太太的父亲才能将价格定的便宜点),但是在被送来之前就被人家又是用钱贿赂,又是用生硬的口气威胁,俗称软硬并施。
对他施加的条件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让他能对村里人适当的要求有求必应,一定要把对外过程做得比建筑和道路本身都好要好。
看着居民们个个笑眯眯的围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信封,他还以为是他们要给自己送钱来了,本来他都在考虑犹豫要不要收下这笔钱了,结果村长直接一泼冷水浇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