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论道与修行(2 / 2)
“修行之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道友,我愿与你论道一场。”
“敢问道友何谓修行?”
“天地有灵,传法于万物;生灵有感,悟法于天地。天地之法,是为修行。”
“太大,还请道友仔细地为我解读一下。”
“修行是天地对万灵的恩赐和祝福。于我而言,修行便是变强,便是使身心不致受困于外物。”
“使身心不致受困于外物,道友对修行的理解倒是有些意思。道友,你可愿意听听我对修行的理解?”
“自然愿意。我也想知道其他人对于修行的理解。”
“我认为:修行便是一个修行者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过程。这是一条天赐之路,更是一条自强之路。天地给了我们机会,但我们也必须用尽全力,抓住机会,努力变强。”
“道友对于修行的理解远胜于我,我自愧不如。”
“道友,你错了。理解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坚定自我。我们实践修行的过程,便是我们体悟修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修行的理解会逐渐加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前面的理解是错的。因为对于修行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千个观众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修行者眼中便有一千种对于修行的理解。”
在思索了一会后,杨一叹回道:“道友,首先,我必须承认你说得是对的。但我依然心存疑惑,既然对于修行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那为什么我们对于修行的理解不会停留在最初阶段,而是在不断加深呢?”
“这是因为在修行初期,我们所认识到的修行是片面的,是不完善的,是有所缺失的。在之后的修行中,由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经历的沉淀,我们将会不断弥补这种缺失。”
“道友,我似乎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仍然有着一丝丝的困扰,希望道友可以为我解惑。”
“请讲。”
“我们最初的理解为什么是片面的,是不完善的,是有所缺失的?”
“道友,如果把修行看作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那我们最初所能够理解的便只是其中的一点,而非全部。一点自然是片面的,是不完善的,是有所缺失的。”
“道友,我懂了。按照你的说法,我们越是理解的更多,那不理解的也便更多。”
“道友,你又错了。我们理解的更多,那不理解的只会更少。更多只是一种错觉,更少才是事实的真相。你之所以觉得更多,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深层。”
杨一叹沉思了一会后,无奈地苦笑道:“道友,你是对的,我又错了。”
“道友,对对错错,错错对对,对错对错,错对错对,只是一种无关痛痒的形式而已,你不必在意。你真正要在意的是从中你成长了多少,感悟了多少,有了多少提高,有了多少收获。”
“道友,看来是我着相了。”
“道友,你能认识到这一点,真是令我刮目相看啊。”
“道友,你谬赞了。与你比起来,我不过是萤火之辉,不足为道。”
“道友,这次的论道就到此为止吧。”在说完这句话后,云凰便是自虚无中缓缓消散。
看着消失不见的云凰,杨一叹颇为感慨地说道:“天之娇女,不过如此。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可以真真正正地领略一下云凰道友的风采。”
在感叹了一声后,杨一叹便开始整理这次论道的收获,他要尽快将这些收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感悟,永留心间,时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