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惊艳【求追读求收藏】(1 / 2)
李佑知道他们嘲讽什么,在一旁的武诸葛等人也自然是晓得。
因为李佑拿的是大弰弓啊,多数人都是认为骑射多用的是槽坝弓、陈州弓等类的小弰弓,真正开重弓的时候是力从脚下起,经竖脊肌核心向上传导,然后才能拉开的。
而人在马上,两脚离开了地面,那么力量传导自然而然就关闭了,而且马匹跑动来回颠簸,没个三五年功夫的,连个五、六力的轻弓,都张不开,更不要说是李佑手里拿着的这张下弦后,足有四尺余的硬弓。
“有没有人手里有小弓?”
武诸葛原本对于李佑出战就心里没底,只是那天见了李佑杀田四的时候,肯定是练过刀的,至于箭……难不成真是要相信瓦青云说的一箭穿八狼吗?
武鼐和王邛两个都是臭箭篓子,就没有带弓,苗显祖找了下自己左右的人,有三张弓,不过可惜都是大弰弓,其中两张保养失当,眼看都要翻弓了,李佑都怀疑根本不能用。
“算了,就用这个吧!”李佑笑着说。
其实,冷兵器历史上,从来没有说过骑射不能用硬弓,后世所认为的骑射必须用小弓,主要来源于明朝《武备志》记载着:“软弓长箭,快马轻刀。”
“软弓”一词的出现,从而很多专家就理所当然地的认为,骑射弓都是得用小磅数的弓。
可是人家说的“软弓”,很多人总是觉得软弓、硬弓和磅数是正相关的,确切的来说,软、硬指的是拉弓的手感,就像满族骑射所用的清弓,有了长弰的设计,加上递进的拉锯(33-36寸),明显增磅平缓,好开弓,显得软,需搭长箭,那么清弓是不就是软弓吗?
当然如果按柳瘸子、刘见宝等人认为超过八力以上,就属于硬弓,那就算吧。
可若是按照拉弓的手感,那么一米二至一米三的鞑靼弓,一米出头的斯基泰弓,还有一米一的土耳其弓,它们的拉距大约在28-30寸(60-70cm),想要将他们拉满,会比英长、清弓更为费力,弱点的弓手,甚至根本拉不开,那么它们才是真正的硬弓。
我们人有时候是最懒的,懒到不想动脑子,所以一直就以为软弓,就是小弓、短弓,那么骑射就必须得用小弓!
明末清初间有局部热兵器的介入,所以弓箭基本都是走“长弓重箭”的流派了,它在一定距离内,威力甚至大过了火绳枪,而步兵因为硬弓初速快,效率高,也就射的远,常常用的是短弓,但这也不能说明骑射不能使用长弓。
李佑接过王邛牵来的缰绳,飞身上马。
对面的许大喜早已经上了马,见李佑准备好,开口道:“面前这处就是校场,其中有着箭牌四处,你我奔驰一周,以中红心多者,获胜,当然速度也不能太慢!”
李佑抬头看了下教场,大致呈现一个直径三十步的圆形。
马道上起伏不定,还有一定的障碍物,北侧有着第一处和第二处箭牌,距离马道约莫八步左右,而对面南侧的马道上,十二步左右的直线上是第三处、第四处箭牌。
这样若是不会左右开弓的话,那在南侧三、四处箭牌那里,就得调转马身,会很浪费时间。
其内树立的箭牌始于盛唐,材质简陋,设计却很是巧妙。
共分三环,一环为红心处,约有拳头大小,二环稍大,三环与人脑袋的大小差不多,这三环木片其实是被锯开了的,然后在锲合在一起,只要箭射中哪一环,那一环就会自动脱落,不仅仅分出了时间先后,更是一目了然。
规则简单明了,两人都是并驾立定,一位帽儿坝的山匪手持铜锣站在二人前方,冲着两人点了点头,扬起了锣锤,猛然敲下。
“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