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学馆(2 / 2)
“张知府!这些小吏十有八九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谁都经不住核查,只要肯下功夫,对付这些小吏并不难。
难的是将这些小吏全部清退之后,新政官吏能不能将一地的政务接起来,正因为新政官吏不足,所有大周的新政推进都非常的缓慢。
从陛下继位以来,已经十年时间,完成新政的地区还不到全天下的一半,目前完成新政的地区只有北方。
就是宋某亲自盯着的巴蜀地区,新政推进的也是非常缓慢,宋某在巴蜀已经一年多了,完成新政的地区只有区区一个成都府路,梓州路连一半都没有完成。”
张咏终于明白了,为何宋文远有着皇帝的支持,以及强大的实力,新政推进的还如此的缓慢,原来是因为官吏不够。
确切地说是新政官吏不够,在新政实施后,每一个府县都会淘汰一大批的旧式官吏,这些官吏想要当官必须接受新政之下的官吏考核,只有通过新政官吏考核,才能继续留在官府。
不过即使通过了官吏考核,也不会在原来的职位上,基本上都会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降级使用,只要官吏能够接受左迁的考验,基本上算是融入到新政体系当中。
可是这样一来,即使原本的儒生留在了新政体系下的官府当中,他们还有多少思想是儒生的思想,没有了儒生思想的儒生还是儒生吗?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儒生若是不知改变,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淘汰的命运,若是懂得改变,一样是背离了儒生的初衷。
“等到新政在天下铺开之后,爵爷打算如何处置儒学?”
“张知府怎么又问这样的问题,新政对任何学问都秉持着包容的态度,学校里也会挑选各个名篇中的选篇,编纂进教材中以供学生学习。
不管是黄老之学、儒学、法学、墨学都是华夏流传至今的瑰宝,国家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着作中经典篇章挑选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过儒生再想一家独大,那是想都不要想,任何学问都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百家争鸣中互相碰撞,才能促进学问的发展。”
“儒家已经主导华夏学问上千年,贸然失去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儒生不满,这些对爵爷、对朝廷不满的儒生一旦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与其将这些儒生逼到社会的对立面,不如有条件地给儒臣一定的地位,哪怕是一些如秦汉之初的那些五经博士一般,有一个名誉地位。”
“张知府这个想法很不错,宋某回头就写一封奏疏将你的想法禀报给官家,官家想必也会对这一建议很感兴趣。
未来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建一座国学馆,将这些钻研各种学问的老学究安置到一起,说不定他们互相碰撞之后还会开创出一个新的流派,为后世的国学世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