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当涂铁厂(四)(1 / 2)
第142章 当涂铁厂(四)
宋文远太清楚螺丝的标准化应用后,会给工业制造带来怎样的改变,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螺丝应用。
有了螺丝,会让机械上的各个零件更加紧固,会大量减少因为零部件松动造成的事故,比如说用于提水的风车,风扇叶若是采用螺丝固定,就能大大减少对风车维护的时间。
必须要将制作螺丝这种划时代工件的生产流程完善起来,只有能够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螺丝的使用成本,才能向整个工业机械推广。
宋文远指着台虎钳上的螺杆说道:“这就是你们的思维误区,无论做什么都想着用双手来完成,而我与你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无论做什么都想着尽量不用双手来完成。
比如我要建设盐场,为了不那么累,而且还能提高效率,我把水龙与风车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提水就再也不用工人肩挑手提。
其他方面也同样如此,能用机械代替的绝不使用人力,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还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只有我们总是想办法改进机械,制造机械的技术才会不断进步。
就拿这螺杆来说,小施说制作这螺杆非常不容易,那么你为何不去想怎么找到一个更加容易制作螺杆的办法。
我们习惯上的做法是这条路走不通那就绕一条路走,而不是走不通我们就想办法把路打通。看起来是我们比较灵活,实际上这种思维让我们没有了进取精神。”
宋文远这番话让老黑和施以显都陷入了深思,因为两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思维,既然走不通那就换条路走。
老黑思维已经固化,他还在咀嚼着宋文远这番话的时候,施以显已经睁大了眼睛。
“师傅!弟子明白了,都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容易,可是做起来就太难了。我们确实应该有一天做不到就用一个月做到,一个月做不到,就用一年做到。
而不是遇到了阻力,就将阻力绕开,就像这螺杆制作,不能因为制作困难就放弃不用,而是想办法找到更好的制作办法。”
宋文远点点头道:“本身就应该如此,技术的进步需要人不断的钻研,从刀耕火种,到如今的精耕细作。
我们老祖宗经历了几千年的进步,然而农业的耕作技术从汉代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千年,可有丝毫的进步?
人们还在用着千年之前的技术进行耕作,没有一点儿创新的手段,不能说没有人去钻研,而是愿意钻研的人太少了。”
施以显愤青因子激活,听完宋文远的话,当即吐槽道:“这还用说吗?能读书,会读书的老爷们都想着读书当官呢,有几人愿意俯下身子投入到这样的研究当中。
况且就算是研究出来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师傅应该清楚朝廷对发明的态度,工部给出的赏格是发明者若是发明出有益于天下的技术,朝廷只给发明人二十贯奖赏,就要将发明者费劲心力的研究成果拿走。
这点钱还不够研究者投入的零头,这样的氛围谁还愿意做研究,弄不好研究出来了新的技术,不但没有获利,还会把自己饿死。”
不得不说施以显的吐槽简直就是一针见血,朝廷不给匠人、实学学习者实际利益,又不给实学学习者社会地位,时间一长也就导致了民间无人愿意在实学这方面努力。
有那功夫还不如读一读经史典籍,还有可能做官进入仕途,这就是华夏千年以来的现实,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大坏处。
“以前是这样,以后不会这样了,别人不给奖励,不给地位,我给!只要能够做出成绩的,要钱给钱,要官给官,朝廷不给,我就拿钱给你们买。
总之,我不会再任由实学这么落寞下去,只要我们努力争取,总有一天我们也能与儒学一样堂而皇之地站在朝堂之上。”
无论是施以显,还是老黑都对宋文远这如打鸡血一般的话语并不相信,千年的传统岂是区区一两个人能撬动的。
不过二人对宋文远如此尊贵的地位,还这么尊重实学,重视工匠的作用,给予工匠最高的尊重,这样他们从心里对宋文远感激涕零。
不管能不能实现盐城伯的理想,他们都愿意为盐城伯的目标去努力,不说别的,至少盐城伯从来不会亏待他们。
出了施以显的操作间,老黑领着宋文远进入火炮车间,宋文远看到车间里摆放着一排排已经筑好的火炮泥模。
老黑指着这些泥模充满自豪地大声说道:“爵爷!这些泥模再有一个多月就干透了,到时候铁厂至少能够同时有两座高炉一起炼铁。一天的产量足够浇筑二十门火炮。
到那个时候,困扰爵爷的火炮短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老黑!如今海外的可知的敌人并不是那么强大,火炮的数量并不着急,火炮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继续开发口径更大,身管更长的火炮,同时还要多琢磨短身管火炮的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