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战争与和平(九)(1 / 2)
一听到李密说出“梵天一梦”后,曹魏在场的名士们在短暂的惊鄂后,全都面色潮红,双眼发亮,犹如集体打了一支鸡血!
从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执政初期开始,曹魏的主流思想就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讲求实务的法家思想,以及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都不再占据主流。占据主流的,是玄学思想。
玄学的定义很多,这里不细讲。作为一个政权,当玄学成为国家高层的主流后,由此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最粗鲁直白的说法就是:一群本该为国计民生殚精竭虑的国家中高层官员,天天上班不谈税收钱粮这一类世俗之事。只谈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文明终极关怀等高大上的哲学问题。至于国家有了问题,具体事务谁去操办呢?下人、贱人,或者说办这些事的人,会自动的被这群“哲学家”视为下人、贱人。
所以李密说出“梵天一梦”后,对于苦苦思索事物本源的曹魏名士们,顿时颇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陶醉感。
一时之间,无数的麈尾挥动,宴会厅里的诸多名士纷纷起身,但是彼此互相对视后,大家还是朝着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了拱了拱手,表示了谦让之意。
无他,因为此人姓向名秀字子期,乃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是在嵇康被司马家诛杀后,被司马昭强迫出仕的。品行无损,名气又大,大家谁敢和他争啊?
“方才令伯梵天一梦,于秀实有猛然断喝之感(佛教此时在中国还未昌盛,醍醐灌顶这个词是没有的),那么敢问令伯,何为本?何为末?何为有,何为无?”
本末有无的问题,是玄学思想主要的几个论题之一。这个问题若是放到现代,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从功利的角度来回答最为简单:重要的是本,不重要的是末。我所掌控的才是有,不能掌控的统统都是无。
但是在这个时代,大家说话的方式讲究的是虚无缥缈,所以不能回答得这么直白。
只见李密微微一笑:“不是末的便是本,不是本的便是末,不是无的便是有,不是有的便是无。”
毫无疑问,这TM全是废话。但这个时代,就是这种废话最吃香!
“妙哉,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如此解。我等一直执着于某一字,却不知道可以如此串讲……令伯,秀拜服。”
“那么请问令伯,有与无,孰优孰劣?”起身问话的是任恺,字元褒。青州人。在政治上,此人是贾充的政敌。在学术思想上,此人的思想与竹林七贤接近:贵无。
所谓无,当然是相对于有而来。什么是有,其实是指名教。什么是无,就是尊崇自然。贵无,当然是相对于有来说,以无为尊。这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有很危险的苗头——过度的贵无,会导致人们越来越不把现实当回事,长久的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如果只是个普通人,无非是个精神病。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普遍尊崇这样的思想,这个国家要么快速亡国(西晋),要么扯淡(东晋)。
“呵呵呵”李密对着任恺道:“因我益州接近身毒,所以当地高人的言论偶有接触。曾有一高人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更有高人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们这些所谓的“追求自然派”全TM都弱爆了,你们居然嘴里说“自然”,那就还是落到了“有”的下乘。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存在的,连自然都不存在,那就是彻底的“无!”
李密说的这两首偈语,当然来自穿越者。穿越者借鉴的,当然是来自于唐代高僧惠能。
汉末三国时代,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上百年了。但这个时代的佛教,还在缓慢的适应中国的国情:比如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情节,就是佛教本身的教义所没有的。因此,此时的佛教在中国还没有多大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要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一方面他适应了中国的国情,自我做出了调节和改变。另一方面吸收了魏晋玄学的辩证精华,使得自身更有逻辑性(逼格再次提升)。同时由于那个年代惨烈的战乱,使得普通百姓急需精神信仰。各国统治者也需要佛教来稳定统治因此大力推广……如此种种,才使得佛教在中国走向兴旺。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李密借助穿越者的优势,拿着玄学发展到顶峰的东西,来吊打玄学初兴时代的这群傻鸟!这群所谓的名士们,不跪了才怪!
果然,在李密说出这两句偈语后,不光是任恺,在场的所有名士们,全都激动得不可自抑。更有不少年轻一点的名士,纷纷起身对着李密鞠躬:“听令伯一席言,获益终身。请李师受我等一拜!”
“呵呵呵,不敢当。诸位,李密也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先达者为师,李师不必过谦,还请李师再为我等解惑。敢问李师,若是菩提非树,明镜非台,那这一颗心当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