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闹心的魏博(1 / 2)
魏博的军变是埋葬李存勖的掘墓人,墓掘好了,果子却被李嗣源给摘了,若说是没啥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这里李嗣源登基称帝了,魏州的赵在礼紧接着就上了一道表,邀请李嗣源到魏州去做客。
做客这种事儿李嗣源之前刚经历过一次,还是被乱兵给拥进去的,差点就出不来。
这次又要被邀请去,李嗣源心理阴影还没消散干净呢,他肯去?
非但不去,还要解决掉这个问题。
李嗣源下诏,任命赵在礼为义成节度使,即刻走马上任。
意思是说我不让你在魏博呆了,你赶快腾地方走人!
削弱地方实力派的最常用手段就是这个,换个地方,能把你的小命儿给换没了。
赵在礼肯定不同意,直接抗旨不遵。
不遵的理由也很老套:军情紧急,这里离不开我!
对于这种不听话的武将,一般也就两个处理意见:
一是打,打到服服帖帖为止;
二是抚,维系着上下级关系,不让他闹事儿。
至于具体使用哪个对策,主要看朝廷与地方的实力对比。
有力气、打的赢就打,这样可以立威;没本事、打不赢就抚,最后一般都会遗患无穷。
这主要还是看皇帝治国理政的思路,如果想要直起腰杆子做皇帝,解决这乱糟糟的一通乱世,那就要打,拼了命打服一个来立威,然后再打一套削藩、强化中央集权的组合拳,五代乱世可能也就终结了。
但是李嗣源显然不想把腰杆儿直起来,他刚刚登基,根基不稳,认为还是不打为妙,毕竟打输了就可能要被人围殴了。
这种选择真的不像是李嗣源的一贯作风。
李嗣源是谁,那可是深入敌阵,纵横冲突的李横冲啊,打仗出了名的不要命,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势。
现在为什么这么瞻前顾后了呢?反差咋就这么强烈呢?
因为李横冲的时候无所顾忌,死就死了,人死鸟朝天,脑袋掉了也就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
现在不一样了,一来年纪大了,而且已经是做了皇帝的人了,实打实的有产阶级,想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就要掂量掂量后果了。
所以说啊,人一旦有了顾忌,锐气也就消磨的差不多了。
于是乎,李嗣源并没有跟赵在礼这个抗旨的实力派较真,既然你不奉旨,那就算了吧,我改任你为兴唐尹,还是留在魏州。
看看,一言九鼎君无戏言的皇帝陛下说话也就这样儿,今后还指望谁来听你的话呢?
不过魏博的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赵在礼开始跟李嗣源说悄悄话儿。
悄悄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赵在礼是个忠臣,之前从事叛乱这份职业就是被皇甫晖那王八犊子给逼的!现在我手里也没有实权,说话做事都要看皇甫晖的脸色。所以说啊,抗旨不遵的人不是我,是我手下的那群王八蛋!
皇帝陛下您要救救我啊,我打心眼儿里不想在魏州呆了,您看要不先从手下人那里入手,把我解脱出去?
李嗣源一听,来了精神,这老赵真是个实在人,我喜欢!既然你想换个位置,那我就帮你一把!
李嗣源随即下诏,任命皇甫晖为陈州刺史,赵进为贝州刺史。
以上这两个人就是架空赵在礼的罪魁祸首,而架空别人也是个辛苦活儿,要名分没名分,要排场没排场,还要出工出力,更要防着上下的人暗害自己,承受着精神、肉体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