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锋所指——长安!(2 / 2)
安史之乱后唐朝也有过一次“文昌中兴”,对不听话的藩镇节度使也曾下过杀手,所以大家明面上还都很老实。到了唐僖宗李儇这里,朝廷对黄河以南的各大藩镇还是有控制力的(为什么是黄河以南呢,因为河北有三个刺儿头,后面会讲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大唐中央**和各藩镇之间维持着势力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如果不被打破,哪个藩镇也不敢和朝廷叫板。
但黄巢起义把这个平衡打破了,他证明了中央军都是纸老虎,也证明了大唐朝廷的昏庸无能,所以现在的高骈才敢抗旨不遵,因为他现在是中原地区力量最强的一个藩镇了,朝廷想要镇压起义就要看他的脸色。
这还不算完,还有一个更让人忧心的现象出现了:武将们不安分了,他们开始杀掉(或者是驱逐)主将,自立为主。这一段时间里许州(现许昌)将领周岌驱逐节度使薛能,自立为节度使;秦宗权驱逐蔡州刺史占据蔡州,开始了自己的逐鹿生涯;徐州牙将时溥驱逐武宁军节度使,被士兵推举为节度留后(仅次于节度使的二把手);河中牙将王重荣借黄巢起义的东风控制了河中藩镇的实权,被推举为节度留后。
这里面有个问题,之前主政一方的地方长官基本上都是文臣,他们被手下的武将驱逐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武将大多不擅长治理,但擅长打仗抢地盘,他们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武夫乱政的局面开始了。
如果现在的大唐中央**能够杀一儆百止住这个苗头也是好的,但朝廷现在自顾不暇,大敌黄巢已经渡过淮河兵临东都洛阳,唐僖宗只能将错就错,追认这些篡位者为节度使,指望他们能够起兵抗敌。
然而,事情并没有好转。
现在的黄巢自立为“冲天大将军”,是不是有点眼熟?你一定想起了那首《不第后赋菊》里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没有忘记自己的野心,他的目标依然是长安。
想要进长安就要先攻下东都洛阳,黄巢已经把洛阳团团围住,但他心里还有些发慌。
草军以前最大的优势就是流动性,现在黄巢家大业大,队伍扩充后开始攻打大城市,但所谓有得必有失,他丧失了流动性很容易成为别人的活靶子。
由于高骈起了个好头儿,这时候中原地区的藩镇节度使都在冷眼旁观,他们手头有兵,单个拎出来可能不是草军的对手,但如果一哄而上呢?李儇的剿匪令可都发到他们手上了,只不过他们现在还没有听令行事而已。
而洛阳是座雄城,不是那么好攻取的。
这座城可以是一块肥肉,也可以是一座坟墓,一座埋葬草军的坟墓。
黄巢不是一般人,为了消灭掉这个威胁,他喊出了一句口号:我只找长安的李儇算账,你们这些小鱼小虾们不要多事啊,谁多事儿我打谁!(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吴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
既然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谁还会多事呢,大家只是怕你到他们的地盘上找事儿而已,既然你保证不惹我们,那你该做什么就悉听尊便吧。
李儇被手下的骄兵悍将们抛弃了。
既然没有援兵,死守洛阳也就毫无意义,在被草军围困十七天后,洛阳的城门从里面被打开了,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降巢。
黄巢拥有了洛阳城也就有了自己的基地,他迅速给军队补充给养,停留十几天后进攻潼关。潼关背后就是长安。
潼关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雄关,说到潼关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函谷关。战国时候的秦帝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达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多赖函谷关。
当时秦国想打六国的时候兵出函谷就可以了,可六国如果想打秦国必须先打下函谷关,而此关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加持。说简单一点:我想打你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你想打我要问一下我乐不乐意,因为我有函谷关!
而函谷关在秦汉之后就逐渐失去了效用,取而代之的就是潼关。
潼关比函谷关更险、更大、更复杂,此关一出,函谷关就被比下去了。
三国的时候曹操和马超大战的地方就在潼关,此关翼护关中,是长安城的天然屏障!
现在大唐王朝有个最优的选项,那就是派精兵驻守潼关,把黄巢的大军耗死在这里,等到草军筋疲力尽的时候,感觉有利可图的各路藩镇必定会听从唐王朝的号召群起而攻之,那时候墙倒众人推也好,痛打落水狗也罢,黄巢只能止步于潼关之前。
然而这只是假设,唐僖宗李儇会这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