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暄宁大旱(1 / 2)
三王之乱结束后,暄宁得了天家一纸批文,大意是让暄宁城去向隔壁几座城借粮度过此次危机,京都已经无力再承担暄宁的此次的危机。
再言等危机过去后,明年的粮食留下供百姓之用的口粮,其余全部用来还债和给其他城的利息。
临亭府的知州王行百被押回京都后,吏部没有调派新的知州下来,临亭府的四个县现在各自为政。
暄宁的知州魏常合首先去的清水,打算从清水的粮仓先借点粮回去救急。
清水的县官看起来还是挺大方的,给了粮库里三分之一的存粮。
不过暄宁府拉回去后才发现只有十几袋新米,剩下的那些都是三年的陈米。
而明年暄宁收上粮后,却要还给清水上好的新米,魏常合在家中发了好大一通脾气,可是没办法,回头还是得去做低附小好借粮。
魏常合把暄宁周边几座城的粮都借了一遍,最后到的奉安时已经是八月下了。
此时第二茬的水稻早已经种下,可是因为大旱,暄宁田里的秧苗长势不尽人意。
魏常合看着奉安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十月后肯定会有好收获。
沈天赟在县衙接见了魏常合,寒暄了几句之后魏常合就道明了来意。
魏常合:“沈老弟,我此次来,是腆着脸想要借些粮,暄宁情况想必你已经知晓,暄宁的百姓太苦了。”
魏常合一脸疲惫,他在暄宁已经呆了六年,想要调任是没可能了的。
没有人愿意接暄宁这个烂摊子,每年的贡税都收不起,谁会吃饱了撑的来这种地方为官。
但凡有些家世和门路的,都不会往暄宁来。没油水,无法出政绩,还累死累活。
沈天赟:“魏大人,此事奉安会全力支持,不过奉安的存粮也不乐观。在你到之前我已经清点了粮库,也是陈米居多,今年的新米也有一些,新米只能借三分之一,奉安也要留点压仓,希望魏大人能理解。”
魏常合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有粮就好,能让百姓果腹,度过这个难关再说。
再说奉安肯借三分之一的新粮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几座城可是十分之一的新粮都不到。
沈天赟又道:“陈米奉安会折价,暄宁明年的新粮可以先力所能及的还奉安一部分。”
听到这里魏常合心中感动,没想到这世道还有这样的年轻官员。
他的心中有百姓,以百姓为重,没有考虑太多的利益。
魏常合:“沈老弟,真是太感谢了,暄宁百姓会记住奉安此次义举。等明年暄宁的粮出了,一定第一时间还给奉安。”
沈天赟:“魏大人依暄宁的实际情况来吧,奉安这边不会太急,我也不会催太紧。”
魏常合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男子,仿佛看到了初入官场的自己,有热血有斗志。
而现在,陷在官场半生的自己,已经逐渐失了初心,对比下来魏常合觉得很惭愧。
宦海沉浮,自己驻足在暄宁不能在进一步,于是心态发生了改变。
遇事先求救,求救无门再想着怎么去解决,这种心态,怪不得暄宁越来越差。
魏常合:“我代暄宁的百姓先谢过奉安县。”
魏常合拱手行了谢礼,有奉安县的支持,暄宁紧着点吃用,他们勉强应该能撑到明年春末。
魏常合见奉安的粮食生长异常喜人,想着暄宁的粮食无论如何都提不了量产,又虚心向沈天赟请教了几个问题。
沈天赟将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魏常合,还给了他京都最新出的《农桑辑要》,让他回去好好钻研。
魏常合苦着脸来,拉着粮欣喜的回了暄宁。
接待完魏常合,沈天赟就关了衙准备回去,韦知迁却特意等在衙外。
韦知迁上前不悦地说道:“沈大人,你把奉安的粮都借了出去,万一奉安遇上什么情况,到时候找谁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