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会试要放榜(1 / 2)
徐光启现在已经不是上海县的秀才,南京直隶的举人了。他不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跟着楚箫混,现在又是于鹏程的总文书官,眼界高了,胆子也肥了,原本让他胆战心惊的故事,现在已经是风轻云淡了,他随着无数的考生,鱼贯进入被五城兵马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而水泄不通的贡院。
今日决定无数人命运的会试,终于拉开了帷幕,徐光启已进入了自己的考棚,心里颇有几分感慨。
由于有于鹏程和楚箫的暗中帮忙,所以他得到了十几个翰林院老翰林的联名举荐会试。
排除杂念,深吸一口气,虽是开春,可风依旧是冷飕飕的。
他搓了搓手,接着从考蓝里取出笔墨来,等到了吉时,有差役高呼:“大宗师有令,开题”,“开题……”,“开题……大宗师有令。”
写着题的牌子移到了徐光启面前,上面写着:“帝王之战与帝王之心。”
果然与楚箫临走前“神秘”交代的一样,一下子,徐光启已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了,他迅速地磨墨,接着从容下笔破题:“帝王……。”
……
贡院那儿,终于放出了文告,将于三日后放榜,消息一出,满京师都是翘首以盼,不只是来考的读书人,便是京中其他僧俗人等,也都对此期待无比。
此次会试,下注的人实在太多了,上至王候,下至贩夫走卒,都免不得想要过过瘾,徐光取心中暗叹,哎呀,楚箫什么时候能回来呀?如果松江府的彩票售卖一直到京城,那简直就会是大赚特赚。
终于捱到了吉时,一声锣响,有人高省唱喏:“张榜放红”随后,贡院的中门大张,一个学官领着众差役鱼贯而出,嘈杂的贡院之外,一下子安静下来,徐光军站在人群最后。
无数攒动的人头,此刻都聚焦在了那放榜的位置,许多人屏住了呼吸,眼睛发直,头上的如今仿佛都不由得丝丝颤动。
贡院放榜,榜上有名者,自此鲤鱼跃龙门,一飞冲天,从此成为人上之人,而名落孙山者,十年寒窗,俱都白费,如东流之水。
一榜放出。贴在了右手的位置,左贵右轻,往后接着的二榜…,红纸黑字,赫然在列,无数人开始疯狂的搜寻自己的名字。
终于,人群中爆发出一个喜极而泣的声音:“我……我中了……”声音哽咽,似乎连自己都不可置信,虽然排在后尾。
现在中了,也只是贡生,只有经过了殿试,才可以成为正式的进士,不过,这已是预备进士了。
区区三甲,那也是高中,进士就是进士,这意味着,很快他便可以得到授官,最差,也是一县之长,是真正的官老爷,“我也中了……”
“我也中了!三榜有我”
难以遏制的叫喊声,一个又一个起伏而出,许多人抱头痛哭,有的发出狂笑,拉下头上的如今撕扯着。
有人吐槽八股这玩意是巨坑,自古以来,多少才子聪明绝顶,还不是照样名落孙山?
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历史上的唐寅就算是抛去作弊的因素,其实也并没有列入一甲头名,至于其他三个所谓的江南才子,譬如号称祝枝山的祝允明,连乡试都考了五次才中,七次参加会试,次次都是名落孙山。
再有那文征明,也是屡试不弟,最后靠着父荫,才勉强作了个官,最后一个徐祯卿倒是好不容易在接近四十岁时中了进士,却也不是名列前茅。
但是,八股文也给了寒门学子一个更好的上升台阶,确立了八股取士的地位,规定出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这无疑减小了考试难度,哪些贫穷的读书人只要背透了四书五经就可以去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相比于之前的其他王朝,这是最简单的了。
明高祖所定制的八股文,简直就是才子克星,才情再好的人,即便聪明绝顶,却也得按着那繁琐的规矩来,破题、承题、起股、二股……每一段都需按着格式和规矩来,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还得押韵,而即便做完了,那也不过是勉强合格罢了,在这短短的几个时辰里,你的文章,还得入考官法眼,否则也是白搭。
古人作诗作词,都是需推敲润色的,别看人人才情通天,却也绝不是随口吟唱出千古佳句,这诗词面世之前,需要删删改改,每一个字,都要琢磨,这叫润色。
其实八股取士选拔上来的也不全是垃圾和废物,其实历史上很多着名的才子和文人也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的哪个名人不是呢,难道他们就真的没有才学吗,恐怕也是未必,,其实很多人也都是,这也是依靠科举考试发家的。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才最喜欢押题,这是因为,若是能押中题,便是一个平时不起眼的人,也有了能金榜题名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