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英勇挡枪的人(2 / 2)
高力士缓缓走近,对站起身的宋通问道:“为何如此?”
安禄山也已从失去好兄弟的悲恸中,暂时安定了情绪。本想喝骂宋通,但见这人仍是剑眉倒竖、怒目圆睁,样貌很是凶悍,他一时不敢开口。
宋通瞪看了安禄山,再转向高力士大声说道:“高将军,不杀安禄山,天下永难安!”
他这话一出,除了张九龄和高力士之外,身边的同袍,连带那些官员们,不禁都是暗笑。
也难怪这些人做出这样不屑的神态出来。
当今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军事、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可与大唐相提并论,更不必提某个人了。此时军阶并不高的安禄山,再被他人厌恶,也不会被质疑能够威胁到大唐的安危。
宋通的心中却知道,在繁华的表象之中,隐藏着的是大唐从上至下的重重危机。
皇帝李隆基眼见治下大体安定,粮食连年丰收,国库财缗充足,难免就会生出骄奢。
达官显宦们,自然就凭借察言观色的本领,在小心侍奉皇帝之后,大多是勾心斗角和贪图享乐。
低级官宦与寻常百姓们,的确安享到了太平,却并未更多体会到盛世之下的安乐,还是疲惫劳碌,日子过得仍是平淡。甚至因为收入、收成的变动,他们更是会陷入困苦之中。
况且,大唐的西域并不平静;西南面的吐蕃随时侵扰;东北部的奚族、契丹族时常拼斗;尤其是北部的东突厥,再次兴起。这些虽说都凭借各地兵将,能够给予及时应对,但也都是大唐时刻会面临的困扰。
这样想着,宋通继续对高力士大呼道:“高将军!你一向果决,此时此事决不可拖延!”
听着他这话,高力士仍是不语。人群中间却不再是暗笑,而是伴随着七嘴八舌的低语,笑声也明显大了起来。
本想处死安禄山的宰相张九龄,此时脸上神色略有不耐,摆手止住了众人的喧哗。
地上的污血清理已毕,几人将那具死尸,用块白布包裹好抬走。
看着眼前景象,宋通听着众人的发笑,嘴角也现出一丝笑意——被他一枪刺死的这人,死得并不冤枉。
这人叫做促干,全名应是史促干。他与安禄山同在军中,两人极为要好。安禄山获罪,但他却刚立了战功,被张守珪举荐到京城来受封赏。
史促干本来就与安禄山交好,也知道他大概率不会有意外,就伴行他来到长安。
李隆基见到张守珪的举荐信后,顺水推舟地,封史促干一个果毅都尉的勋官武衔,再赐他汉人姓名以示褒奖:史促干,改为史思明!——即是历史中的那个,后来和安禄山一起发动“安史之乱”,祸乱大唐天下的恶人史思明!
此时,刚刚受到封赏的史思明心情大好,又猜测安禄山最终应该不会被治罪,就跟随他一同前来署衙。
本想以此表明对安禄山的兄弟情义,谁料想史思明却因好兄弟丢了性命。
宋通当场行刺时,就已知道那人是史思明,但只想先杀死未来的贼酋安禄山。
虽然没能刺死这个恶贼,却还算满意地,击杀了他狼狈为奸的“好友”史思明,宋通怎会不喜?
他暗想:以后的历史记载中,没有“安史之乱”这个词汇了。
另外,他还发笑的是:真应了那句话——珍爱生命,远离损友。这种人不会为你两肋插刀,只会让你为他挡枪。
现场还没完全安定,高力士正要说什么,已见到神武禁卫军兵曹参军李屹,得知这里的消息后快步赶来。
他一边怒气冲冲地走着,一边摘下腰间悬挂着的硬木杖。
首先冲向阿史那博恒,他挥起这根三尺余长、直径一寸左右的军杖,口中大骂着:“憨痴!要你做队正,这样懈怠么?!”